• 47阅读
  • 0回复

山青水蓝几多遗憾——台湾环保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3
第4版(要闻)
专栏:宝岛行⑥

  山青水蓝几多遗憾
——台湾环保一瞥
本报记者潘帝都
宝岛秀丽的山川,绿色的田野,繁华的街市,有美好的记忆;但随处可见的环境污染和失衡的生态,也留下了几多遗憾。
    一
台北,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滚滚,“呜、呜、呜……”的轰鸣声,有如远远传来的闷雷响,叫人不得宁静;街店前的过道和马路边的人行道,几乎全被停靠的汽车、摩托车所占据,过路人只能在车缝里弯来拐去,真令人头脑发胀。“台北市究竟有多少机动车?”我问台湾的同行,他说不清楚。但他告诉我,如今台北民众购买私家车的很多,一家有二三辆小汽车或摩托车已非鲜事。而据台“环保署”调查统计,台湾每平方公里有机动车辆三百四十九辆,列世界第一。车多造成了严重的堵车现象,我们从下榻的福华饭店到中国时报社,行车本来只需十多分钟,结果却走了个把小时。汽车、摩托车排放的废气严重地污染了空气,就在我们访台期间,当地报纸报道说:台湾的空气污染高出美国十倍,台北汽车、摩托车排放的污染占空气污染的百分之九十。显然,汽车、摩托车已成为台湾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二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
碧水常围着那青山转……
台湾诗人邓禹平为电影《阿里山之莺》作的美丽歌词,生动地描绘了阿里山的绮丽风光。我们于十二月四日来到了阿里山。奇石峥嵘,古木参天,飞瀑奔泻,流水淙淙;日出奇景,云海茫茫,擎天神木……阿里山的奇与美着实令我流连忘返。
但是,当我离开了阿里山,心中却涌起了一串串的隐忧:伸入到阿里山腹地的公路上,各种大小车辆来回奔驰,络绎不绝;游览区人群如潮,摊铺林立,炊烟袅袅;我们下榻阿里山宾馆,绿荫掩映,却没听到鸟鸣……
看来,旅游业的发展虽给阿里山带来了繁荣,但也给阿里山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不无担心,今后的阿里山能否永葆山常青、水常蓝。
    三
在高雄这座台湾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只要你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马路上许多骑摩托车者都戴着大口罩,不少行人也一样。
高雄市就是晴天,能见度也比别的地方差。抬头看,天空烟雾弥漫,我们也感到空气有点呛鼻。第二天外出参观,时间虽仅半日,回来却发现衬衣的领口已黑了。据此间朋友告知,高雄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工厂六十至八十家,全市六千多家工厂有十分之一被列为污染严重工厂。
    四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台湾民众的强烈不满,近年来,无论是高雄还是台北,环保风波此伏彼起。高雄一些污染环境尤为严重的石化工厂,被民众“围厂”抗议的事件屡屡发生。台湾的新闻舆论界也不断在报纸、电视、广播上大声疾呼:保护环境,净化大地。
俗话说,“亡羊补牢”。据台湾朋友介绍,台湾当局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也无不忧心忡忡。为防止环境质量继续下降,近几年来台湾当局已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环保纲领,在十二个县、市成立了“环保局”,设立工业公害纷争处理小组,研讨公害纠纷法及环境影响评估法等。在我们所到之处,也目睹了不少有关动员搞好环保的有益宣传,如宝岛最南边的垦丁镇立的偌大路牌写道:“尽点心关怀大地,用点情美化垦丁”,还有街旁路边的垃圾箱上也写着:“举手之劳做环保,环境品质会更好”等等。这些标语口号,至少可以提醒人们:要为环境保护出力。
(附图片)
新建的工厂注意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摄
旅游区设置的垃圾箱。
本报记者摄于阿里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