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高州古郡的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高州古郡的巨变
本报记者梁兆明
绿林果树绕护稻田,蔗地桑基簇拥鱼塘。如果不是亲历其境,很难相信珠江三角洲美丽的田园景色已经扩展到400公里外的粤西山水间。
蝉鸣荔熟的盛夏,记者来到粤西边陲的山区市高州。这始建于隋朝的古郡,是唐朝宦官高力士的故乡。他为取悦杨贵妃,千里迢迢进贡荔枝,让大诗人杜甫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高州全境80%是山,人均耕地不到5分。东西北部是峰峦重叠的山区,林海覆盖山顶,山腰是连绵的果园,栽种着高州名产“白糖罂”荔枝和“储良广眼”龙眼、芒果、黄榄等杂果。群山环抱的中部低洼地,开挖出无数池塘蓄水养鱼,簇拥在池塘边的是当地名产“遁地雷”香蕉和蚕桑,果林桑基下生猪满栏,池塘里鹅鸭戏水,而南部平原盆地的百里稻田叠翻金浪。
据当地农民说,前不久有一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华侨旅游到此,疑是身在他们的故乡顺德。这里基础设施之好,与珠江三角洲也可媲美。一路上,汽车在平原盆地走的尽是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爬山越岭也是柏油公路。
“基础设施建设上去了,农民心里才踏实。”市委书记罗荫国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闸子:高州几届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为农民办几件实事,摆在头等位置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新建和拓宽改造公路年均以200公里的速度推进,目前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13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土地有52公里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能源以水电当家,81座水电站开发了全境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总量的60%,年发电2.3亿千瓦时。所有山乡通了电,每年还有2.11亿千瓦时电量输入全省的大电网。电话进入了1.2万户农民家庭,自动寻呼系统已有8000多用户,2500多农民用上了“大哥大”。
昔日寂静的高州大山区,如今一派“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气势。仅从事果菜购销的农民就达3万多人,办起集贸市场70多个,各种体制的收购站更是多如繁星。近年来开发性农业生产发展势如破竹,全境375万亩山地全部绿化了。山坡种植水果109万亩,其中42万亩是荔枝,加上龙眼、香蕉等大宗水果,年产量在44万吨以上,产值逾11亿元,成为“全国水果第一县(市)”。目前,山地平均亩产值已从前几年的22.6元提高到310元了。
粮产区的农民也生财有道,每年晚稻收刈后利用稻田冬闲赶种一茬蔬菜,菜头败叶肥田,造就沃土良田万顷。去年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仍达30多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27个镇有22个实现“吨谷镇”,加上蔬菜总产量35万多吨,使全市耕地平均亩产值从几年前的600元提高到2200元。
今日的高州,农业总产值已突破27亿元,居全国县(市)的第12位。农民走上了富裕路,一路所见是别墅式的农民住宅群落。普通农家住上新房,都喜欢风趣地作个对比:“当年权倾朝野的高力士,千里迢迢进贡荔枝博妃子一笑,而家乡住的只不过是泥砖屋。”
昔日群山阻隔难见山外人,如今操着全国各地方言进入高州的客人一年不下50万人次。其中的生意人看中了高州美好的田园景色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办起“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228家,产品一年创汇1237多万美元。目前全市拥有工业企业9154家,去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0.8%;市级财政收入达1.33亿元,增长27%。高州已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并获“中国明星县(市)”殊荣。
高州“农业富民”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也在一步步临近。市长邹继海送别记者时说,今日的高州,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有1776元,如果加上其他收入就接近省定的小康水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