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盲目建设的恶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1-17
第2版()
专栏:

盲目建设的恶果
孙钟福 刘逢
当你从洛阳车站下车,在走出车站不远的地方,就可看到一座新建的工厂——洛阳棉花打包厂。
这个打包工厂,是在一九五○年由前中国花纱布公司中南区公司提出建厂意见,经中国花纱布公司全国经理会议通过,前中央贸易部批准投资建筑的。这个经过层层研究、审核、批准建筑的工程,照理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打包工厂在一九五一年开工时,还没有全盘的设计计划,到一九五二年基本建设全面开始时,施工详图和预算还没有到厂。打包厂没有汽车,却盖了三间汽车房。当地没有下水道,却建筑了抽水厕所,因为不能使用,又花了一千多万元造化粪池。水泥交通道造得又平又滑,运棉花的大车不能行走,不得不铺上一层炉灰。打包机是旧式的,估计顶多只能使用十五年,但工厂中的打包楼却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保证能用五十年。据初步估计,由于计划、设计、施工、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浪费,将达二十亿元,占全部投资的六分之一强。
但严重的问题还不在此。原来按照这个打包厂的生产能力,全年可完成三十万担棉花的打包任务。事实上,洛阳专区全年的棉产量只有二十五万担左右,减去民用棉及本省加工部分外,需要打包外调的只有十四万担左右。去年十月开始生产后,就发生停工待料的现象,估计设备利用率仅在百分之十四左右。同时根据国家建设的方针,不久将在打包厂附近建立纱厂,更不需要把棉花打包外调。因此,在打包厂刚刚开始生产的时候,同时提出了如何转业和停工的问题。
要开工,没有原料,关门,又关不了,这个费时三年,经过层层批准,耗费一百一十五亿元资金建筑的打包厂,变成了欲甩不得,欲背不起的“包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