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荒坡崛起工业城——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5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

荒坡崛起工业城
——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巡礼
卢国良
驱车前往浙江省义乌市采访,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个“小商品王国”变化太大了。
瞧!四年前城南那片凹凸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山坡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鳞次栉比、建筑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规划整齐、宽敞整洁的通衢大道,还有那花园式工厂……这就是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一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义乌市为改变当地工业基础薄的现状,同时也为了给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提供丰厚的商品资源,决定创建义乌经济开发区。
创业是艰难的。然而,喜欢接受挑战,从来就是义乌人的性格。1992年6月,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方浩福从义东区委书记调任到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义乌城南工业区管委会主任的岗位上。当时,他接手的是一个由十来号人组建的新班子和大片野兔出没的荒坡地。确切地说,在国家和政府财政没有投入分文的情况下,靠的是“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块牌子、一片荒地”白手起家,在一张白纸上精心描绘开发区的宏伟蓝图。

引凤筑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根据自己置身“大市场”的黄金地域优势,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吸引全民、集体、乡镇、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从事多种形式开发。
采用出让土地——回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兴起招商这种良性循环的一条龙服务对策。为了加快开发进程,开发区管委会大胆引进一批开发企业。如首批进驻义乌经济开发区的深圳科技园开发公司义乌公司,受让土地128亩,进行厂房、商住楼开发。在引资开发厂房和商住楼的同时,管委会又尝试使用外来资金搞好开发区内的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由此取得经验后,停车场、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基本采取同样的方法予以解决。到目前为止,首期开发区已投入“四通一平”基础建设资金1.5亿元。

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仅仅三年多时间,义乌经济开发区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引进工业企业151家,协议总投资匡算20多亿元;其中三资企业13家,独资1家,吸引利用外资3000多万美元。1993年进区,投资700万美元的东方桂冠(浙江)针纺织品有限公司,是目前金华地区最大的台商独资企业。当初,台商张吉雄抱着来“看看”的心情到义乌经济开发区考察,见这里市场繁荣,投资环境好,政策优惠,一见钟情。浙江浪莎袜业有限公司与港商合资,引进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90年代的织袜机和定型设备800台套,日产袜量20多万双,产品通过义乌市场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海外市场。由于浪莎袜业生产销售前景喜人,后来又有三家港商主动挥师义乌,与其合资,企业犹如滚雪球,规模不断壮大。
更为可喜的是,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义乌人经商观念的单一模式,投资和消费观念呈现出现代色彩。一些精于商道的义乌人发现了新的创业机遇——办实业。开发区内的伟海拉链实业公司创办人,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的拉链经销商,他利用经商赢利的资金,投资2000多万元,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拉链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实业。类似以商转工的投资者举不胜举。如今,进区企业80%以上基建已上马,去年,开发区工业产值已突破8亿元,今年可望达到12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