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军民共建千里文明线——写在新藏公路建成通车40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军民共建千里文明线
——写在新藏公路建成通车4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本报记者李成华
高原十月,空气凉爽,一派繁忙景象的千里新藏线,迎来了她的40周岁生日。
这条于1957年10月初建成通车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边境公路,经过沿线各族军民携手共建精神文明,已成为边防运输“保障线”、沿边开放的“黄金线”和民族团结“连心线”。
  携手同护“黄金路”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重镇叶城,南至雪海孤岛藏北阿里开放口岸普兰,全长1500公里,是联系新疆和西藏的交通大动脉。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起,公路沿线的边防哨卡、汽车部队、兵站和地方养路道班、运输站、牧民点等单位的数万名各族军民,开展了以维护军民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共建千里文明新藏线活动。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新藏公路横穿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沿途跨越二十几条冰河,翻越十多座冰达坂,气候多变,环境艰险,维护任务十分艰巨。叶城公路总段27个道班的上千名职工,终年顶烈日、冒严寒、战洪水、斗风雪,精心养护道路。驻守公路沿线的部队官兵在完成戍边守卡任务的同时,积极协助道班工人清除路障,抢修毁坏路段,支援公路扩建工程。
阿卡孜女子道班附近的荒滩上,有一条白杨林带,那是10个民族的30多位养路姑娘与驻地官兵立志建功新藏线的见证。这个道班担负着50公里达坂路段的养护任务。姑娘们像一块块铺路石牢牢镶嵌在耸入云端的新藏路,养路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她们先后被评为新长征突击队、双拥先进集体。
有一年入夏,一场特大泥石流冲垮了红柳滩路段的200米路基。原来就不宽阔的路面更显得狭窄,勉强只能通行一辆军车。
这一带,也是新藏线的危险地段,海拔高,弯道多。遭泥石流袭击的这一段,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的陡坡上就有20多处一个接一个的“S”形弯道,且外侧均为3米深的河沟,地势险峻。许多常跑喀喇昆仑山的驾驶员,提起这段路便“谈路色变”。
抢修公路的紧急联席会议在红柳滩道班召开。红柳滩兵站站长张宝玉的想法与道班工人不谋而合:“这段时间正是部队和地方车辆通行的旺季。我提议,道班抓紧时间抢修路面,由兵站组织人员执勤,引导车辆安全通行。”
从那天起,施工路段的两侧增添了身穿军装的“交通警”,官兵们两人一组,白天用手势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夜晚用手电指挥过往车辆。兵站人员少,接待任务重,但对附加的交通执勤任务,没有一个人推辞。站里6名干部,在做好兵站日常工作的同时,人人参加执勤。
凭着“维护高原交通安全人人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兵站官兵义务执勤35天,直到道班完成修路任务才撤岗。其间过往车辆上千辆,未发生一起事故。
  文明路风堪称一流
在新藏线上行车,经常顶风冒雪,但司乘人员却处处感受到春风扑面的温暖。两位外国新闻记者在这条路上考察后赞叹:新藏线艰难险阻举世无双,文明路风堪称一流。
伴随着改革开放,内地和国外到新藏线观光游览、登山探险、考察经商的客人逐年增多。沿线兵站、旅馆、商店和公路管理部门尽力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有一位名叫张虎的商人,带着支票和大笔现金从海口前往普兰口岸做毛皮生意,到了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患病住进医院,突然发现钱夹丢失,他仰天大哭,悲痛欲绝。
在张虎彻底失望之际,甜水海兵站驾驶员李海出现了,把钱夹原封不动地送回他手中。李海告诉他,钱夹是兵站一位战士打扫厕所时拾到的,站长根据名片断定失主是曾在站上住过的张老板。于是派他立即驱车追赶。他一气翻越4座500多米的冰达坂,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医院。
听完叙述,张虎跪倒在李海的面前,泣不成声地说:“新藏线军人崇高的精神真让人钦佩!”
如今的新藏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明窗口。日本4名登山运动员来到昆仑山旅游,不幸被高山病击倒。当他们在茫茫雪路绝望地挣扎时,被外出巡诊的解放军十八医院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官兵发现,接到医疗站救护。4名日本登山运动员住院期间,站长吕俊昌得知这天是村崎荣子小姐37岁生日,决定在医疗站为远离家乡的她过生日。医疗站管理员马海林准备了香槟、红葡萄酒、糖果,还做了10多样小菜。山上买不到生日红烛,马海林将红纸缠在白蜡烛上代替。
烛光闪烁,酒杯交错。面对中国军人的一片深情,村崎荣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动情地说:“你们在昆仑山把我们从‘魔鬼’那里抢了回来,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今天又特意为我举行生日宴会,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中国军人的友情,忘不了在异国他乡的雪山公路上过的这个特殊生日。”
  为各族人民献真情
各族群众关怀热爱解放军,部队官兵也报以赤诚的真情,热心为各族人民送温暖、解危难,谱写出一曲曲军民、民族一家亲的感人篇章。
距离新藏线60公里的西藏阿里军分区且坎边防连,有一个由边防官兵帮助建立的共和国最早的“希望小学”。这个连驻地附近生活着世代游牧的几十位藏族群众,这些逐水草而迁居的藏胞在边防官兵到来前,连“学校”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过。1965年,边防站在征得上级同意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硬是在世界屋脊上建立起了一个“马背小学”。从那时起,30多年来,6位边防站的翻译便一直兼职承担着当地藏族儿童的教学任务。目前,在新藏公路沿线类似且坎边防站这样一些由边防军人参与发起的“希望小学”已有12所。
新鲜蔬菜在喀喇昆仑人的心目中是“奢侈品”。许多人因长年吃不上鲜菜,造成指甲凹陷,皮肤干燥裂口。汽车部队和兵站自己供应虽不充足,却都立下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农场每年生产的第一批新鲜蔬菜,要送上昆仑山,让养路工人和各族牧民尝鲜;部队货车上山,要为道班和牧民捎菜。
18岁的新战士陆光成一天患感冒,仍坚持跟车为雪山上的道班送菜。一路颠簸,他的感冒加重了,开始轻度发烧,感冒在高原上是肺水肿的主要诱因,抢救不及时可致人死命。这点陆光成十分清楚。同车司机一个劲劝他在兵站休息,他说:“不行,把菜送到工人手中是我的职责。”结果,汽车在界山达坂下的一个沟里抛锚,车子在风雪呼啸的险境中耽搁了半天。饥饿、疲劳,使小陆很快处于昏迷状态。等到小陆被送到狮泉河,已经太晚了,进医院半个小时,他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陆光成走了,汽车兵们继承他的遗愿,不管困难再大,送菜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近几年,部队送给养路工人和各族群众的新鲜蔬菜达100多万公斤。
昆仑山脚下的叶城,是新藏公路的起点。零公里处有一片200多平方米的墓地,芦苇和沙棘丛中的数百个坟茔,有一半埋的是血洒昆仑的汽车兵!他们为了祖国边防的巩固和西藏的经济繁荣献出了宝贵生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