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义务救急队活跃莫斯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7
第7版(国际)
专栏:文明公德在国外系列报道之十八

  义务救急队活跃莫斯科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刘刚
9月13日《共青团真理报》刊载了一则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爱拉的年轻母亲,在家里突然发生火灾的时候,情急中怀抱5岁儿子从5层楼跳下。楼下一男子在关键时刻跑上前去,冒着自己被砸伤的危险伸出双手托住了母子。年轻的爱拉和5岁的罗姆卡得救了,而那位救命恩人却默默地走开了。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不知道他究竟是否被砸伤。
与朋友谈起此事时,朋友告诉我,这样的无名英雄很多,莫斯科就有一个专门救人于难的义务救急队。前不久,记者采访了位于阿别尔曼大街4号的莫斯科救急队总部。
救急队新闻秘书科佩索夫向记者介绍说,两年前救急队总经理沙巴洛夫的小女儿在一起车祸中丧生,如果当时的急救工作及时,小女孩是可以保全性命的。这场不幸事件使沙巴洛夫产生了组建救急队的想法。沙巴洛夫是一家私人企业的经理,很长一段时间,救急队所需费用是由沙巴洛夫筹措的。
说话间,科佩索夫放了一段录像。荧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手提电熨斗、脚穿拖鞋的妇女。她心急如焚地站在自家防盗门前,门里传出了孩子的哭叫声。妇女说,她是出屋与邻居说话时不小心锁上了门。屋里有两岁的孩子,煤气灶上正烧着汤。如果沸汤浇灭了炉火,后果难以想象。这时救急队员赶到。他们从房顶拉着绳索爬进11层楼的凉台,从屋里打开了门锁。妇女非常感激,提出要付报酬。救急队员婉言谢绝。他们有严格的纪律:不许收取酬金或答谢礼品。科佩索夫说,“哪怕是收了一个苹果,也要受严厉的处罚”。
12时30分,记者跟随救急队员进行了现场采访。这个行动小组共4人,组长尼古拉兼司机,是文武双全的主力队员,和我并排坐着的队员是医生,其余两人分别是工人和退伍军人。
尼古拉告诉我,救急队员上岗前经过了医学、心理学、现代通讯、交通工具甚至搏斗、攀登楼房等50多种专业的综合培训,救急队员必须具备多项本领。
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出事现场。只见一年轻姑娘坐在7层楼的凉台栏杆上,可能是处于毒品的麻醉状态,她威胁说,不许男人跟她说话,也不许接近她,否则就跳楼。这时一个女警察上前与这位姑娘交谈,但她答话很凶。起初救急队员准备在楼下拉网或从房顶下到7楼,但都被这姑娘发现。后来救急队员来到6层凉台上,系好安全带,准备随时救下姑娘。不知是过于疲累,还是精神恍惚,姑娘突然从凉台上滑落下来,多亏6层的救急队员早有准备,及时地抱住了她。
完成任务后我们返回救急队总部。科佩索夫说,在8月份,他们平均一昼夜接到3000多个电话,出车到现场达33次。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前不久莫斯科市政府承认了这个救急组织,并纳入了政府工作,以后政府要给救急队正式拨款了。
科佩索夫还告诉记者,协助救急队工作的还有5000多名志愿者,他们多数是消防队员、医生、司机等。这些志愿者说,“救人急难,不同寻常,每次成功后,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本报莫斯科10月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