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中再铸辉煌——沈阳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5
第5版(理论)
专栏: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专论(5)

  在改革中再铸辉煌
  ——沈阳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践
  徐文才
  内容提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改革大潮涌荡神州大地,开启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也使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沈阳从不适应走向适应,由衰落走向振兴。
  沈阳作为国家在“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创造了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向全国重点建设地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誉为东方的“鲁尔”和国家的“装备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沈阳失去了许多原有的优势,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机制、结构、素质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是:在由行政配置资源逐步走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起来;在由短缺经济走向结构性过剩的过程中,原有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起来;在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原有的人员素质、城市素质和整个经济素质与现代化、国际化的取向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起来。这些不适应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矛盾,由浅到深,逐步显露,使沈阳往日雄风多有衰落,一度陷于困境之中。
  老工业基地作为过去计划经济赖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基础,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这些难以避免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使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过程,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邓小平理论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前提。老工业基地曾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典型的存在形式,有一整套与市场经济和初级阶段国情格格不入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传统观念。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我们首先从转观念、换脑筋入手,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全部工作的“总开关”,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工作实际,先后在全市开展了关于“生产力标准”、“发展是硬道理”、“转观念、上台阶”和“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的大讨论,逐步打破了完全依赖国家计划的思维方式、排斥市场竞争的思想观念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种种精神枷锁,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发展和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面对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压力和国外资本陆续进入中国带来的严峻挑战,老工业基地要重振雄风、再造优势,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改革以来,我们先后抓住1984年国家在沈阳进行城市经济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抓住1988年国家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并把开放作为转变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来抓。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发展,使沈阳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增长了近六倍,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是两手并重,协调发展。这是邓小平理论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方针。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振兴,既要求物质力量的增强,又要求精神力量的增强,任何偏颇都会影响、制约和延迟这一进程。二十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着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城乡逐步形成了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风貌,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和振兴的科学理论,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重振雄风、再铸辉煌的巨大力量,就会使老工业基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打破以计划为轴心的僵化机制,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把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推向市场经济的轨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由国家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者,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们坚持这一改革取向,经过减税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不同阶段,先后实现了由转换经营方式到改革产权制度的跨越,由搞好单个国有企业到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跨越,由搞活国有经济到搞活整个城市经济的跨越。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坚持抓大放小、择优扶强,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及其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十八个大型企业集团,使3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放开放活了一大批国有中小型企业。这无疑使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摒弃“一大二公三纯”的传统模式,逐步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过去由于受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理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生产关系盲目冒进,形成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禁锢了生产力的发展。老工业基地要走向市场、实现振兴,必须逾越这个障碍,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切实改变公有制比重过大、实现形式单一和非公有制过于弱小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创办全国第一家私营企业、建立第一个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集贸市场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非公有制经济在许多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进一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沈阳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23%左右,而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的税收越来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使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调整和完善,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在活跃城乡经济、改组国有企业、安置下岗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摆脱封闭传统的生产分工,逐步构建起与国际经济和高新技术接轨的新的工业体系。过去,计划经济给沈阳框定的生产分工仅仅限于国内和传统产业,这是经济转轨时期老工业基地出现诸多不适应的重要原因。打破这种僵化的生产分工,从封闭的国内分工走向开放的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产业分工走向现代的产业分工,成为老工业基地走向振兴的必由之路。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三外”(外资、外经、外贸)并举、以利用外资为重,不断扩大合资合作的规模和领域,从1982年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到目前已有4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与国外资本的合资合作,在参与国际分工中迅速提高了竞争能力。我们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来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传统产业之外,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涌现出东软集团、和光集团、长白集团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高科技企业,软件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与环保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已见雏形。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把外向牵动和“科教兴市”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国际经济接轨、与高新技术接轨的“双接轨”战略,在十分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使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5.2%,并加快了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0%。
  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逐步构建起综合性、多元化的中心城市功能。沈阳既是老工业基地,也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曾是东北广阔经济腹地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最集中的地方。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排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下,扭曲了的产业结构与单一的生产功能几乎挤掉了城市的流通和服务的功能,第三产业反哺一、二产业的能力十分弱小。二十年来,在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过程中,我们立足于辽宁中部城市群,面向东北广阔腹地,放眼东北亚经济区域,始终把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在加强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1995年,作为现代化城市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占沈阳国内生产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跃升到了49.1%,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以“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作为沈阳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优化结构、健全功能的举措,新建了十个中心市场和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加快了沈阳向多功能、综合性的中心城市的跨越。
  改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逐步构建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老工业基地在走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既有经济发展问题,也有社会进步中遇到的问题。尤其在对外开放的新条件下,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中,观念落后、道德失范、素质不高、城市环境较差以及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老工业基地的物质文明建设。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同时建设、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全面实施思想建设、道德修养、智力开发、文化繁荣和环境改造“五大工程”,深入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相应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使沈阳先后跨入了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卫生先进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扫黄打非先进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先进行列。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个主题,把“凝聚民心、提升人气”作为工作着力点,广泛开展以“建设新沈阳、迎接新世纪”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规模地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顺利实施了联合国确定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试点,出现了“士气足、人气旺、势头好、发展快”的良好局面,大大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