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社区医疗——全新的医疗感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7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社区医疗——全新的医疗感受
  打开电视机或展开报纸,形形色色的医疗广告扑面而来,其中几乎100%是基层中小医院的。据了解,如今的中小医院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如此宣传招客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近几年来,大医院的门诊量每年都在以10%—15%的速度递增,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发展。与之相反,中小医院的门诊量正在日益减少,一些小医院甚至已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其一,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医院的环境设备和医疗技术都是中小医院无法比拟的,具有吸引病员的天然优势。其二,在于人们对中小医院普遍持不信任态度和受定点报销限制,许多人不论大病小病都爱往大医院跑,而事实上,这些人中约有80%的疾病基层医院完全可以治疗。其三,在于基层医院没有发挥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特色。他们和大医院一样“坐堂待诊”,并试图在疑难病症方面和大医院争客源,这种“扬短避长”的竞争方式,怎么可能不带来危机呢?
  如今,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极大地牵扯了他们进行重大疑难病症研究治疗和为基层培训人才的精力,另一方面中小医院的病员日渐减少,给基层医院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不少中小医院只能靠租房给个体医生收取管理费来维持生存,有些医院甚至还走上了以物代药的邪路。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大中小医院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呢?有关专家认为,应切实进行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让基层医院走社区医疗之路,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特色。
  呼之欲出的社区医疗,给百姓带来的是便捷、价廉、全面的医疗保健新感受,同时也使身处困境的基层医院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社区,是社会组织中基层活动的重要枢纽。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和疾病谱的改变(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搞好社区医疗成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这也为中小医院走社区医疗之路,在新形势下寻求生存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常州、泰州等地都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的初步探索。南京市金陵小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可是一直没有任何医疗机构,距此最近的下关医院也在几公里之外,居民看病极为不便。1996年激光医院于此设立社区医疗点,给小区居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感受:
  ——社区医疗点的“深入内部”和24小时随叫随到的特色以及“家庭病房”的设立,使居民步行少许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医生的帮助,“便捷”成为最显著的特色。去年9月,金陵新五村一居民突发脑溢血,社区医生接到电话立刻出诊,由于抢救及时,病人转危为安。
  ——社区医生通过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清楚地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可以简化医疗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仪器检查和药品使用,从而减轻居民的负担。
  ——社区医疗提供的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负责同志用八个字概括了社区医疗的特色:“省时、省力、省钱、省心”。
  推广社区医疗,需要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协同努力以及百姓的更多理解:
  一方面,医务人员应该努力适应从“坐堂待诊”到“主动上门”的心理转变;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应走出盲目依赖大医院的观念误区,逐步扭转轻预防保健的错误倾向。
  卫生医疗改革应以方便群众为目的,提倡和鼓励有病先到社区医疗点就诊,对社区医生的出诊服务也应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
  社区医疗不分内、外、儿、妇等专科,社区医生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全科医生,有关方面应加快进行对他们的在职培训。
  江苏新华日报社杭春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