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关于武安整理财政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10-19
第2版()
专栏:来函照登

  关于武安整理财政问题总分社同志:
人民日报本月二日发表向明对武安整财意见一稿,与该报一日二版发表我们发去武安成绩一稿,有所矛盾,经我们调查是向明抓住一些事实扩大了的,现将武安来信寄去,请收阅处理。
另外我们所发之稿,是依据武安整财工作组刘庚龙、邵永化、乔佩琦、朱翰增四同志来稿写成的,特此函告。 (太行分社)
附武安县政府财粮科王庆余同志给太行新华日报的信:
新华日报社:来信收到,武安整理村财政按实报导,人民日报本月二日二版披露有三分之二用斗争果实,大家一看都很不高兴,杨向明是专署二科一个同志,来武安工作,到三区魏粟山,那个区是新区,又不是个进步村,用斗争果实作民办亦是事实,在新区工作不好的村庄,亦可能用简单办法,用果实作基金,是很少数的,大半是整理封建东西和组织劳力,走向生产自给。向明未报导以前,领导上就注意滥用斗争果实现象,各别村庄坚决退还群众。敬礼
王庆余(财粮科印)
编者按:关于武安整理财政问题,太行分社立即进行调查,这是很好的。太行分社根据武安财粮科王庆余同志来信,认为“三分之二用斗争果实”是“向明抓住一些事实扩大了的”。而王庆余同志则说:“大家一看都很不高兴。”事实真象如何,还值得继续研究。我们认为:“扩大缺点”与“扩大优点”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民服务的新闻通讯,应该完全真实的,有一分好处说一分,有了缺点也不要掩饰。向明同志所说“三分之二”虽可能扩大了些,但偏向的存在,从王庆余同志信中也可看出,这种敢于指出缺点,对读者对工作都有益处。王庆余同志所指出的“魏粟山用斗争果实作民办亦是事实”,“在新区工作不好的村庄,亦可能用简单办法用果实作基金”,这些情况,在太行分社来稿(见一日本报)中却没有提到(我们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至于有这种偏向的村庄实有多少,以及“整理封建东西和组织劳力,走向生产自给”的村庄实有多少,仍须深入调查后才能确实了解。向明同志亦应说明立论的根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