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文学的生存状况如何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更应该来关心——文学的生存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3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的生存状况如何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更应该来关心——
文学的生存与发展
郝雨
高速发展的物质生产刺激着人们的物质享受的欲望。那瞬息万变花样翻新的享乐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整天疲于追踪、应接不暇。有人说现代生活就好像有一条鞭子在不停地抽打着人们拼命地向前跑,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人们自己的欲望在抽打着自己往前奔、向上赶。永无满足的欲望和不断翻新的享乐方式使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喧嚣和浮躁,以至使当今这个世界上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无钱人已经全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享乐和消费才能算是没有枉过这短暂的一生。于是,那些向人们传授享乐秘诀或者是可以教给人们如何活得更“值”的书刊就成了市场上最为畅销的“文化”产品。从什么《营养早餐六十例》、《现代家庭小饰物制作大全》到《如何在异性面前强化你的魅力》、《性感美营造法》以及《爱情常用情态、动作范例》等等,看了这些题目,你不仅会突然觉得自己原来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享受,而且简直不知道每天该怎么活着了。吃顿早餐、穿件内衣什么的都得去请教书本。然而已经被物欲刺激得极其浮躁的人们在心理上也就显得极其现实和实际,而且那些传媒铺天盖地的强大优势也容易使人们觉得生活大概就应该如此只能如此。所以那些生活类的尤其是通俗类的看上去能够教人以享乐给人以刺激的书刊,也就自然成了许许多多人们的床头案头的“学习”之物了。而文学,那曾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事业,自然也就因为不能给人们带来很“实际”的好处而被冷落或遗忘了。
近年来,当文学越来越走向衰势的时候,一些人总是指出文学远离了人民,所以才造成人民远离了文学。这实际上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文学离开人民大众的倾向在前几年的确是存在的,但那毕竟不是文学的主流。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和作家始终都是多数。商品生产影响下的社会造成人们某种趋向实利的心态,也不能不说是文学被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的文学需要调整自己的方略,尽量适应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民大众的需求,但是,我们总不能让文学落到去教给人们如何穿衣吃饭这样的层次上吧!所以,要想使我们的文学在下一个世纪重新得以振兴,努力调整全社会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人们为什么不能离开文学?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从心灵上关怀着人们的。文学的确曾经被解释为“经国之大业”,文学也的确具有“经世致用”的功能,甚至文学在我国也曾经有相当的一段时期被作为简单的政治的工具。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说到底还是平民和百姓的。如果把文学的作用和地位抬得过高以至让人觉得只能仰视而不能亲近,那当然也是人们远离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使人民接受文学就得首先要让文学回到民间。而回到民间的文学则当然更主要的是与人民大众达成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这才是文学的最根本的使命与出路。
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按照那些“生活指南”甚至“人间指南”一类的书刊的“指引”,是完全可以吃得更香,穿得更靓,住得更舒服,玩得非常痛快,可心灵当中似乎还缺少些什么。现在有许多人已经看到,那些很会吃,很会穿,很会自己包装的大款、大腕们他们可以在衣食住行上享受着人间最优厚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心却往往越来越空了、干了、硬了甚至黑了。疗治这种心灵枯萎症的最佳药方在哪里呢?你不妨走进文学的世界。文学艺术当然不可能是包医精神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却绝对可以使你精神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思维更加开阔,生命力更加活跃和强健。
然而,令人十分痛心的是,文学在当今本来就生存得非常艰难,而文学的阵地还在继续流失。据说还有一些文学报刊也在做着这样的改刊打算。在我们当今的文化市场中,那些生活类以及休闲类的书刊难道还不够多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更缺少心灵的滋养,还是缺少休闲和娱乐呢?报刊的生存导向无疑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我们的精神究竟要走向哪里?我们的文化究竟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呢?文学关怀的是人们的心灵,而人们也必须对它真诚地投以心灵的关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