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中篇小说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3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问题与研究

中篇小说琐谈
李运抟
面对九十年代的小说。
中篇小说的稳实有力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创作现象。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史上,中篇小说的发展时间最短。十七年时期,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是重头戏。前者数量多,后者分量重。而中篇小说,不仅数量稀少,且几乎是个陌生的叙事品种。当时的作家没有多少中篇意识,对它的认识基本处于陌生状态。
中篇小说的异军突起是新时期的事。八十年代以后,中篇小说才数量激增且佳作迭出。据统计,1977年至1982年共发表一千五百多部中篇,年均二百五十来部。这与同期的短篇数量无法比。但1982年后,每年有千部左右的中篇面世。一旦势头形成,中篇便崛兴不艾。转入九十年代后,就更有一枝独秀之势了。
难得的是,二十年来中篇小说不少作品反响巨大。诸如《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红高粱》、《高山下的花环》、《人生》、《老井》、《万家诉讼》、《伏羲伏羲》等。
面对这种创作历史,不能不问:为什么创作经验缺乏、创作积累薄弱、文体意识觉悟较晚、发展时间不长的中篇小说,能在新时期保持稳健态势?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想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1.文体本身的优势切合了创作需要
任何文体都有所长所短。但文体所长一旦切合需要则如虎添翼。中篇较短篇容量大,创作准备又无须“十年磨一剑”。这种自由度大、兼融性强的文体特征,我以为正好适合了新时期作家一种普遍心态:既希望能对正值变革因而变化多端的时代作出及时反应,又企盼这种反应有艺术和思想的容量。选择中篇形式无疑较为合适。新时期伊始,众多作家以短篇一吐为快,快虽快,分量毕竟轻了些。不久便弃短篇而中篇,并成为势头不减的创作时尚,主要就是上述创作意愿的结果。虽不可一概而论,但企望发言及时和分量较重的兼顾,确实是普遍心态。从这种角度说,中篇的方兴未艾可谓时运使然。
2.创作积累的催化与文体意识的自觉
新时期初始几年,最兴盛的显然是短篇小说。之所以如此,除了急于“呐喊”的一吐为快的心态,还与大多作者的艺术准备和思想沉淀的不足有重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短篇小说便自然而然。这并非轻视短篇,更不是说其创作无须准备和积累,但客观上它确实要比中、长篇易于把握些。而后两者的创作难度无疑要大些。尤其长篇更是如此。不在少数的作家,中篇写得很不错,后来急匆匆去追逐“史诗”和“砖头”,结果很不理想。这说明长篇小说的创作难度相对更大些。
由此来看,头几年短篇小说创作的兴盛,实质上成为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创作积累。包括叙事艺术、叙事意识、思想质量、思维方式、小说语言、艺术感觉等多方面的积累与磨炼。短篇是中篇的“练兵”,中篇是短篇创作积累的自然递进。在这种递进中,最可喜的是中篇小说文体意识的明晰化和自觉性,在众多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得到较快的把握和发展。许多中篇写得相当漂亮,创作水准一直不低,这与作家们中篇小说文体意识的自觉是密不可分的。
有个事实须指出:后来不少青年作家写短篇少,有些还开笔就写中篇且成绩不错。似无需短篇的练兵与积累。可这有个前提:这些青年作家创作时,我们的中篇小说已经崛起兴盛,可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已很多,整体创作水平较新时期初始阶段提高了。当然也就给青年作家提供了较高的起点,即一种“间接积累”。
3.“纯文学”的程度高
借用“纯文学”这种说法,也就是指中篇小说创作确实比较普遍地显示了文学的纯粹性,抑或说是较纯正的艺术创作。有三点可证明:一是中篇小说的发表阵地几乎全是纯文学刊物(或称严肃文学刊物),与地摊文学、通俗刊物、流行刊物无缘,发表阵地的性质决定了对作品的要求;二是作家创作中篇的价值意识明确,即写中篇小说追求的是艺术价值,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支撑文学地位的能力。三是没有多少商业行为。作家可以去写通俗长篇或电视剧本换钱,但不可能以写中篇来谋利。另外,能弄到钱的作者就可以出不入流的长篇(长篇的泛滥与此就有关),但他可能永远发不出一个中篇。这就基本保证了中篇的纯文学性。
4.创作队伍的稳定和强劲
这一条是毫无疑问地显而易见。不难看到,短篇小说的创作队伍虽庞大却杂乱,很多人在写,发表数量也很大,但就是不见有始有终的一支骨干队伍。长篇小说泛滥不止,堪称优秀的长篇小说家却寥寥,实在谈不上什么队伍。唯独中篇小说创作,崛兴后的队伍一直较为稳定,并不断得到充实,而且投入者中有一批优秀作家。作者的年龄结构又可谓老中青齐全。不说弃短而中的那批较早成名的作家一直未弃中篇,单以中青年作家而言,梁晓声、莫言、朱苏进、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苏童、阎连科、何申、王安忆、张欣、杨争光等,哪个不是写过很多中篇?他们中大多数的名气,主要是靠中篇创作获得的。中篇小说创作队伍,确实堪称一支劲旅。
综合上述,中篇小说创作的稳健强劲也就顺理成章了。其中每种原因都值得思考,都含有启示,因为它们或多或少与艺术规律相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