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高原上的“光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3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光彩事业

高原上的“光彩”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1995年7月,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中国光彩事业赴藏考察团”,在西藏自治区参观考察了16天。一行人有广东珠海市的私营企业家张少华。
1995年9月,张少华用文成公主把农耕、纺织技术带进西藏,促进民族团结的典故,说服家人,再次到西藏考察,并确定了在拉木滩投资兴办“光彩示范农场”。他决心把万亩荒滩开发成现代化的新农村,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农场的生产经营中来,使当地群众不出西藏,就能够学习到种养业新技术,传播科技和现代文明。为了办好“示范农场”,他放弃了江西南昌的事业和广东珠海舒适的家庭生活,告别父母妻儿,到西藏实施光彩事业,踏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
在西藏实施光彩事业,要长期生活在高寒、干燥、低气压缺氧的环境中,还要面对劳累、疾病、误解和挫折,他几度死里逃生。艰苦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更有历史遗留的偏见,需要用真情去化解,“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成了张少华的达孜光彩示范农场的宗旨。
拉木滩,位于拉萨市东50公里的达孜县境内拉萨河上游,海拔3750米,风沙大,气候寒冷干燥。六七十年代,部队曾开发过;80年代,联合国三三五七的十号分项目,又开发了11年,最终宣告失败。留下的约30公里长的灌溉渠,流不进一滴水,数百亩草场不见一根牧草,两座桥梁也被洪水冲垮。几十年的人类开发,不但没留下一分农田,相反遭到大自然更疯狂的报复,河滩的泥土被狂风刮尽,遍地砾石连牛马都难以行走。
张少华冷静地分析总结了前人几次开发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开发方案,在河滩上筑起一路一堤七条坝,引拉萨河泥水入滩淤地、灌溉、养鱼,栽树防风,降低风速,留沙造田。目前,已建成人工湖5000亩,造林1500亩,开垦农田2000亩,架起了高压电线路,办起了面粉、饲料、油脂、食品综合加工厂。这些项目,都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效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麦良种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1998年8月小麦试验基地测产,每亩达到1118公斤。3年来,为当地农牧民安排了20多万个劳动日,支付劳务费300多万元。他实施的“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计划,使当地1000多人因此受益,并为项目区附近的农户安装了电灯,打了12口水井。他走出了一条在西藏搞农业开发,实行一次投入,长期收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党和人民给了张少华很多荣誉。回想1995年8月,考察团刚结束考察,李瑞环主席和王兆国副主席就亲赴北戴河看望他们,之后又多次接见和鼓励。前年11月又授予张少华中国光彩事业奖章,去年5月他又被推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前不久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推荐,他又荣获第五届全国“扶贫状元”称号。张少华感慨地说:“回想我所走过的每一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就造就不出我们这些先富裕起来的人;没有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引导和帮助,就没有光彩扶贫事业。在实施光彩事业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能做的事也很少很少,如果由于光彩事业的降福和我的介入,能为藏民谋些福利,我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充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