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高盛择机上市获大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7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金融

  高盛择机上市获大利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周德武
  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股票在一波三折后终于在5月4日推向市场,一天之内,其股价从初始的53美元大涨至收市时的70.375美元,令一些准备上市的公司羡慕不已,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某种有益的启示。
  第一,公司精心选择上市时机,奠定了市场的旺盛需求。高盛集团是华尔街老字号投资银行,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公司实行合伙人制,现有合伙人220名。现任美国财政部长鲁宾曾担任过该集团的联席首席执行官。目前,高盛集团也是所有美国著名投资银行中唯一没有上市的公司。去年上半年,高盛集团向美国证券委员会提交了登记注册报告,计划于1998年9月上市,但接踵而至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华尔街陷入了金融恐慌之中,美国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高盛被迫取消上市的计划。但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美国股市调整之后,美国市场信用逐渐恢复。在美联储三次调低利率之后,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加上其他地区经济不景气,更助长了全球资金大量涌入美国股市,在短短的半年内,道—琼斯指数越过万点大关,并在昨日冲过11000点。牛气十足的股市,促使高盛加快上市步伐。
  第二,注意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吸引股民。高盛公司股票上市前在人事上作了重大调整,有助于改善公司的对外形象。众所周知,作为华尔街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其业务范围主要是提供兼并、包销证券等投资服务,同时也部分参与直接交易。过去高盛领导层内由以交易员出身的一派和以投资银行家出身的另一派组成。前者热衷于证券交易,而后者则侧重于通过投资服务收取佣金。公司两位共同首席执行官杨柯赞和保尔森分属不同的派别。杨柯赞是交易员出身,而保尔森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多年。非常有趣的是,近年来高盛每年盈余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证券交易,而不是投资银行业务。有些分析家甚至称“高盛经营的中心就是对冲基金”。但是这种形势在去年夏天之后发生了逆转。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在俄罗斯出现债务履行危机后失手,高盛公司因过分卷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借贷,同样遭受巨额损失。在长资陷入危机后,杨柯赞积极参与美联储的拯救计划,仅高盛一家就出资3亿美元,引起集团内部人士的不满。公司内的投资银行家们认为,照杨柯赞的发展思路,“高盛将成为长资第二”。据统计,去年一年高盛投资银行业务额达到9600亿美元,是1997年的3倍,但高盛在1998年第四季度的税前收入反而比前一年下降了81%,主要是证券交易损失惨重所致。形势对交易员出身的杨柯赞极为不利。高盛投资银行家们对证券交易一向敬而远之,因为这类交易实在太难预料,经营风险太大。高盛高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既然公司准备上市,必须向投资者表明,公司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来自兼并、包销证券等投资服务,而不是高风险交易活动。与此同时改组了高层领导机构,由投资银行家出身的保尔森担任高盛首席执行官,对高盛的形象塑造具有正面意义。
  第三,公司精心选择认购对象,防止成为炒作目标,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据报道,高盛原计划出售10%的股权,即6000万股。但是在上星期“路演”过程中,发现认购者非常踊跃,是计划售出股票的12倍。最后将出售的股权升至14.5%,即6900万股。由美国其他几大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美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提供的购买者名单排成了长队,高盛集团专门挑选那些愿意长期持有公司股票的客户,并将70%的股票售给机构投资者,其他30%卖给富有的个人投资者,以此确保公司股票不会很快被抛售。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公司拥有稳定、坚实的赢利基础,而不是像网络股票上市那样大起大落”。为了回报这些客户,高盛集团将原始股价格下压2美元,一方面使公司股票上市有上涨空间,同时也使股票持有者有利可图。作为一家老字号的投资银行,他们通过对自己公司的一系列包装及本身的经验,树立了公司上市的成功范例,不能不令人深思。
  (本报纽约5月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