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再说《孔乙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7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再说《孔乙己》
  冯洁
  越剧新作《孔乙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四幕七场戏剧场景。
  戏里的人物,我们似曾相识,又不曾见过。戏里的人物从鲁迅小说中走来,又不再是鲁迅小说里的那些男男女女。
  穿长衫的孔乙己竟是一个活脱脱的女儿身。女小生茅威涛为这个穷困潦倒而又不乏善良的乡间小文人,剃去一头青丝,褪尽满身妩媚。微斜的肩膀,佝偻的身躯,连同直愣愣的目光化作一个个“问号”,交与观众费心解读。
  有文章评论,相比较这位女小生在过去岁月中所塑造过的每一个舞台艺术形象,“孔乙己”使她真正跻身于表演艺术家的行列。就像生活中的强者不必用浑身的名牌来装点自己,洗尽铅华的女人方显出一个女人在舞台上的大气和勇气。
  鲁迅的故乡盛产好酒。鲁迅的故乡也是越剧的发源地。鲁迅的故乡还是这位女小生的祖籍。
  把“鲁迅、越剧、绍兴酒、女小生、茅威涛”同时镶嵌在《孔乙己》的版本上。于是,写戏的重新诠释经典,导戏的重新诠释舞台,演戏的重新诠释行当。看戏的我们因此有了重新体验吴越风情的可能。
  “春夏秋冬”是越剧新作《孔乙己》的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是经典人物“孔乙己”的生命结构。“春夏秋冬”是一个剧种发生、发展、变异、重组的过程。“春夏秋冬”是一个世纪的戏剧回眸和文化梳理。
  有一些细节在这出戏里显得特别重要。那就是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三个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女性。还有一把扇子。一把扇子使“孔乙己”把三个女性幻想为一体。一把扇子还把“孔乙己”“扇”成一页薄薄的书签,静静地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厚书”中。
  比这些更重要的当然是“孔乙己”身上的那件长衫。长衫对于中国旧式文人有着极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尽管孔乙己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文人,但在越剧舞台的演绎中,“孔乙己”有了足够的文心、文情、文性、文胆。由此,传统的“叠披”在“梦幻的圆场”之后,开始了一次充分的个人展示。
  所有的演出都在开幕后进行,所有的演出都在闭幕中结束。只有生活无需开幕与闭幕。生活不是经典,它不必诠释早已存在,我们生活着。于是,永远拥有创新的权利和义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