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超越自我——记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2
第2版(经济)
专栏:

  超越自我
  ——记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
  本报记者江夏
  苏北大汉朱相桂,远没有森达皮鞋的名声响。他1.86米的伟岸身形,几乎完全隐没在森达——这块耀眼的名牌背后。对此,朱相桂淡淡地笑笑,“我就是做鞋的、卖鞋的,认不认识我没关系,只要大家都知道森达,都喜欢森达皮鞋就好。”
  朱相桂说的是心里话。22载寒暑更替,他和这个企业早已是血肉相连,难分彼此。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森达,森达也造就了他和他所代表的群体。
  森达的故事的确很精彩:一个从牛棚起家的村办小厂,在一个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行当,居然杀出重围,第一个被认定为同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连续多年稳坐国内制鞋业的头把交椅,并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当年,他们用锤子敲出来的皮鞋,连邻近的乡供销社都不屑一顾,可如今,森达皮鞋不仅畅销全国,出口国外,还被意大利3家知名企业定牌生产,进入东南亚和西欧国家的中高档市场。
  许多人想不明白,在苏北建湖县这样的地方,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为什么能成长起森达这样的鞋业巨头?
  走近朱相桂,也许你会觉得,森达的崛起并非偶然。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有一个眼光开放、不断超越自我的企业家。
  决策精当
  纵观森达的发展历程,有一点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这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从未出现过大的波折。无论宏观形势是松是紧,周围的企业是浮是沉,森达几乎没有错过任何重大的机遇。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朱相桂主持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后总是被证明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森达人一提起这些就说:“简直有点神了”。
  朱相桂的主意经常与众不同。当大多数乡镇企业还在区域市场打转转的时候,朱相桂便提出进军名城名店,而当大家纷纷挤上这条路的时候,他又提出“市场细分”,一边在名城名店作出新特色,同时转回头,开发有潜力的地方市场;去年,由于皮鞋供过于求,市场上一片降价之声,朱相桂却让人通知各大商场,在柜台里标明:森达皮鞋不打折。此招出奇制胜,森达皮鞋的销售未减反增……
  森达集团能有今天的辉煌,最有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及早实施了名牌扩张战略。
  90年代初,当众多企业还热衷于“省优”、“部优”的时候,朱相桂已经意识到,那种评优方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市场经济则是品牌经济,只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起来。朱相桂和他的同伴,曾背着自产的皮鞋,屡次碰壁上海滩。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他们从头来过,进名厂,拜名师,借别人的名牌生产,终于创下自己的品牌,在江苏崭露头角。但在江苏以外,森达仍然是有牌无名。在北京的大商场,森达皮鞋被淹没在鞋海中少人问津;而在广州,森达皮鞋却被人换上洋牌子,5倍于出厂价,仍然卖得火爆。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更使朱相桂痛下决心,不惜重金,提高产品的档次、品位,提高森达的知名度。
  此后,森达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以300万元的年薪请来台湾著名女鞋设计大师,一向以男鞋为主的森达,一年中有120种新款女鞋投放市场,得到消费者的热烈回应;以600万元的制作和播出费用,请知名影星在央视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前作跟片广告,取得轰动效应,各地到厂里拉货的车源源不断。为了保证名牌的纯度,森达不搞低成本扩张,拒绝兼并杂牌军,却转而搞高成本嫁接,与世界一流的制鞋企业开展合作。
  当时,厂里许多人心疼,这些钱可以办几个像模像样的厂啊。可是朱相桂说,名牌是无形的财富,是特殊的生产力,我们为此花掉的钱,不是支出,而是投入。
  短短七八年时间,森达的努力获得丰厚的回报。1997年,根据权威部门统计,森达的市场份额已达到30%多;去年北京名牌事务所评估公布,森达品牌的价值量已达12.7亿元,是全国鞋类产品无形资产价值最高的品牌。
  大局在握
  朱相桂所作的不少决策,在当时都被认为太大胆,太超前。但是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却认为顺理成章。他不敢说每次决策都有把握,却可以保证每次决策都有依据。
  朱相桂决策的根据就是:对经济发展大局和制鞋业基本走向的把握、对市场形势的判断和对企业状况的了解。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朱相桂曾几次利用市场低迷的时机,“人退我进”,甚至不惜举债,引进设备、技术、材料,开发新产品,把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一步。他的判断是,制鞋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大企业瓜分市场的进程在加快。森达只有尽快发展成行业的龙头,在技术、品牌、规模等方面占据制高点,才能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市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别人开始加快发展时,森达的产值已跃过亿元台阶。近两年,由于市场环境严峻,许多制鞋企业萌生退意,可是朱相桂却认为,现在原料便宜,劳动力充裕,又有新的市场空当,正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去年,他果断决定,投入1.5亿元自有资金,引进5条最先进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建森达工业园区。今年,17层智能型的森达大厦和5幢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已投入使用。目前,森达日产两万双鞋仍然供不应求,这家拥有1.1万员工,销售额超过13亿元的企业,与同行之间进一步拉开了档次。
  森达集团与意大利制鞋业的合作,是朱相桂的又一大手笔。当时,对方提出苛刻的合作条件———提取产品销售额的3%,引来颇多非议,这意味着森达一年要交出1000多万元的利润呀。思虑再三,朱相桂还是签了15年的合作合同。他决策的根据是,在未来的市场上,我们将与世界级企业同场竞技。因此,要谈合资合作,必须选择世界一流的企业,这样才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眼下世界制鞋业的中心正在东移,关键看谁能抢得先机。对方是皮鞋王国意大利的著名制鞋专家、企业家,又是当地鞋业协会的主席。如果合作成功,森达将得到通往国际市场的钥匙,并带来企业整体素质的飞跃。事实证明,朱相桂颇有远见。通过合作,森达引进了几十名设计大师,得到了最新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和皮鞋设计信息,在意大利有了专业研究所和骨干培训基地,更难得的是,他们把合作范围扩大到意大利的6个企业、30多个设计所,比之与单个企业合作,优势更加明显,此举使森达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素质至上
  朱相桂常说,企业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于企业家思想更新的程度。实际上,森达的发展过程,就是朱相桂的成长过程。他今天的眼界和胸怀,已非昔日可比。
  朱相桂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森达队伍的主体是农民军团,要应付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必须尽全力提高自身及团队的综合素质。
  每天不管多忙,他至少要用3个小时读书看报;每年他几乎有2/3的时间在外边跑,在各地市场看行情、搞调研,到国外考察、参观,与同行交流。日积月累,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森达的干部和设计人员也一批批被送出去培训、提高,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注入了这个村办企业。
  对于那些有了点成绩就恶性膨胀的人,朱相桂颇不以为然。他说,一个农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组织上信任,大家伙帮着,做成点事,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多年形成的习惯,只要不出差,一定站在厂门口,迎接工人上班,每天到车间里转转,与大家直接交流;他的谦和、厚道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成为他与各方面合作顺利的重要原因。
  在内心深处,朱相桂对于农民意识可能带给自己的局限,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1993年,经国家有关部门七轮评审,森达名列全国十大鞋王之首。消息传来,集团上下一片欢腾。可是朱相桂很快便冷静下来。他问大家,这鞋王的称号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国内的鞋王,在世界制鞋业可有一席之地?1997年,森达获得驰名商标,朱相桂马上就提出了新的目标:创世界名牌,创世界一流企业。“视今天为落后”,在森达成为尽人皆知的企业精神。
  现在,森达成了众人追赶的目标,记者问朱相桂是否有切实的危机感?朱相桂说,不知道潜在的对手是谁,这已经很危险,但比这更危险的敌人,仍然是自己。最大的危机还是人才的危机,是企业最高决策层素质的危机。一个现代企业,需要有国际意识和现代眼光的企业家群体,需要各方面的国际性人才。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森达才能凭借已有的优势再创优势,越过昔日的辉煌再造辉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