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关注西部教育“枣核现象”——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8
第10版(教育)
专栏:

  关注西部教育“枣核现象”
  ——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中央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团
  西部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历史图景下,作为发展中的事物,呈现为一个“枣核”(即两头小中间大)现象:极其贫困的和较为发达的地区均是少数,暂时脱离了贫困却远达不到发达程度的地区却是大多数。于是,我们便常常把支援西部教育比喻成一个“救火”的过程,强调要救助“火势最凶猛”的最贫困的地方,却相对忽视了那些远为广大的中等水平地区,这种地区的“火势”不是那么凶猛,但这种地区的教育状况却是举步维艰,值得关注。为了让那些被忽视的广大中等水平地区重归社会“视野”之内,我们于今年暑期组团赴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对当地的义务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
  冯记沟乡总人口6622人,回族人口比例较大,含6个纯回族行政村,地处鄂尔多斯台地毛乌素沙漠南端半荒漠草原地带,经济发展落后。全乡现有中小学校6所,其中回民中学(初中)1所,在校生376人;公办小学5所,在校生804人;全乡教职工总数112人。
  该地区自1999年实施“普九”以来,切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近年来冯记沟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2002年已达100%,小学的辍学率为零。教师工资做到了不拖欠。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还是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调查发现,学校的主要硬件,如教室、办公室、校舍、图书馆等,在1999年为配合“普九”工作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翻修、新建,在整体上有所改观。但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这些学校还不能够配备较先进的教学器材,基本上只拥有最基本的常规教学用具,其他各种教学用具、音体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二)学校经济收支勉力维持
  各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冯记沟回民中学2001—2002年度共有学生376人,按照每人每年50元计算,上级拨款共计18800元,加上每年向学生收取的各种费用,收入远不能平衡学校的支出。学校每年要亏损1万元左右,加上1999年为应付“普九”验收达标的各项花费,学校历年累计赤字已达20万元,而学校的偿还能力极其有限。又据冯记沟中心小学领导介绍,上级拨款落实到小学生身上是每人每年20元,而学校的收支也不能平衡,累计赤字4万余元。其他小学亦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现象。
  (三)师资状况堪忧
  在教育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办学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反映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是教师的学历。调查发现:虽然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大中专学历上,但问题是:这些教师的大专学历多是通过函授取得的,与其实际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中师中专教师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3.6%。
  (四)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不理想
  据冯记沟回民中学的校领导介绍,2001—2002年度全乡适龄少年的实际初中入学率只有79%,登记在册但未入学的学生就有62人,入学后3年内流失率较高,仅某个村的辍学生就有43人。据我们了解,初中学校收费的增加、大中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不合理的筛选制度(即在中考前,校方出于对升学率的考虑,对毕业生进行内部测试,按学校内定的标准,对不合格者进行放弃考试资格的劝服)等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中途辍学。这些辍学生大都回家务农,或挖甘草,或放羊,稍大一点的有出外打工的,也有无所事事的。
  综上所述,冯记沟乡的教育状况大体处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上问题的提出,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着力解决,以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推进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调查团成员:马钦麟 孟凡礼 杨叶辉 汤静 颜炼军 杨木子哈海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