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陶爱民,武汉,干部——读书的痛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8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陶爱民,武汉,干部——
  读书的痛苦
  现在,我越来越感到读书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不是我自己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出版书的单位造成的。原因是现在的图书,错误越来越多(我从来不买盗版书),有时甚至到了让人不堪卒读的地步。你说读这样的书,不是让人十分痛苦吗?
  如插图清晰、印刷精美的《李姓》,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通史》丛书中的一卷(该丛书计划出100卷,每卷介绍一个姓氏,已出版了刘、黄、王、李、赵、张、周、朱、胡、姜、吴、郑、杨、高、罗等15卷)。该书共262页,除去64页李氏家谱和人物资料,真正的正文部分不到200页。但是竟有30多处错误,平均6页就有1处,甚至在1页中有好几处,简直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纵观全书,一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错误发生了,如“宁夏省宁武县”,众所周知,“宁夏省”为民国时期所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至今已有44年了,何来“宁夏省”?又如“河北武昌”,更是错在千里,大家知道,武昌古称江夏,为湖北省武汉市管辖的一个县,199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武昌”何时从湖北省隔一个河南省跑到了河北省?如此等等,实在是不该发生的错误。二是错别字太多,如“威震”错为“威振”,“宰相”错为“审相”,“越南”错为“赵南”,“渤海郡”错为“渤海都”等等。三是内容前后矛盾,如人名上句为“李振抻”,下句成了“李振坤”;前面是“李成芳”,后面成了“李永芳”等等。四是数字使用错误,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字混淆使用,前面用阿拉伯数字,紧接着就是汉语数字,如“26、二十六”、“153000、十五万三千”等等。五是纪年使用错误,如战国时期应为“公元前”,使用公元前的纪年一定要注明“公元前×××年”,而该书在写赵国与秦国两国之争时,使用的年号都掉了“前”字,成了“公元244年”、“公元233年、234年”、“公元248年”等。
  再如海潮出版社出版的《1955年授衔回眸》,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它系统地把我国1955年授衔的大事予以介绍,使人读了以后增长不少见识。但该书也存在许多错误,尤其是把一些将军的籍贯都搞错了,如把湖北省孝感县(已改孝感市)、麻城县(已改麻城市)、黄安县(已改红安县)及武汉市黄陂县(已改黄陂区)等错为湖南省。还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天机——清王朝皇权交接实录》、岳麓书社出版的《低咏高歌——宋词之旅》等等,都有许多错别字。从中不难看出,出版单位是不负责任的,编辑人员是失职的。即使是作者原稿中的错误,在编辑出版时也应该改正过来。如今,正规出版社频频出错,也并非仅仅上述提到的几家出版社。由此我不禁想:我们的出版社,即使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无误,也应控制在最低限度。惟此,才会有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读者和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