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范仲淹与邹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3
第4版(大地·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范仲淹与邹平
  国孚有
  山东邹平,古名长山,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二故乡。他的“先忧后乐之志”(《宋史》语),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等名言,世代相传,至今人们仍敬慕不已。
  范仲淹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而其青少年时期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穷困。这在《宋史》和《邹平通史》(曲延庆著)中多有记载。对于范公的青少年阅历称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形成的最原始的土壤”,不无道理。
  据考,仲淹之生父在徐州为官死于任上,其母谢氏贫困无依,遂改嫁于时任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推官的山东长山人朱文翰。朱先后易地湖南、安徽等数地为官,仲淹母子便相随游居,仅得温饱。约公元1004年(宋景德年间),朱文翰调任山东淄州长史(官五品),仲淹母子定居继父故里长山朱家村,是年十五岁,始名朱说,至二十六岁(1015年)考中进士,离家为官,呈皇帝恩准复名范仲淹。算来,范公在邹平朱家居住的时间(包括外出求学)长达十二年之久。可见,仲淹之生父、继父皆大宋清官也,难能可贵。
  在邹平穷乡僻壤的十多年间,对于范公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其母望子从商,或习技艺,仲淹均婉辞,一心读书,立志治国抚民。在朱家,母为继室,子为继子,备受封建礼教习俗之歧视凌辱,更为仲淹的“扫除人间不平”思想奠基。事有巧合,当时正居乡的当朝谏议大夫姜遵对仲淹的少年立志非常赞赏,多所鼓励,于是仲淹决然到离家不远的醴泉寺读书,拜僧为师。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齑”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正是《宋史》中记载的“糜粥继之”的具体写照。传说范仲淹苦读期间,每日煮米两升,盛入盆中,待冷却凝成团状,将其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到山地挖些野韭菜回来,切碎加盐,佐粥而食。
  笔者在邹平还听到一则与上述相关的传说,大致是: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一天在寺外看见一只大老鼠窜进洞里,他追踪前去掏鼠窝,没摸到老鼠,却发现洞的深处藏有很多金银。这是身外不明之财,仲淹虽贫苦却毫不动心,便悉数放回原处。
  若干年后,范公已为朝廷命官,老僧千里迢迢去看望这位当年的爱徒,临归时仲淹仅送给僧师一包普通茶叶,老僧感到待师不恭,回到寺里扔在一边。数日后老僧有所省悟,念及范公为人笃厚,这茶不用于心不安,便打开小包,一见包里有张纸条,指明在寺的某某方位有个偌大的鼠洞,洞里左有金,右有银,取出后一半用于修整寺院,一半分给众僧聊补生计之缺。此话果然不假,众僧无不感佩,尤添对范公高尚人格的敬重之情。据介绍,类似佳话,在邹平一带民间流传多多,可惜笔者只此一闻。
  古老的故事,神话般传说,有真有假,其演绎成份居多。即使是假的,它也代表着人民的期盼和美好追求,放在谁人身上便是赞美的口碑,实为人格力量的回应。这才是最可珍贵最高尚的人生价值,焉能不千载流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