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抢救曲艺遗产,培养新的演员 夏衍深入北京曲艺团听取大家的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7
第2版()
专栏:

抢救曲艺遗产,培养新的演员
夏衍深入北京曲艺团听取大家的意见
本报讯 “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身到我们团里来,这还是解放以来的头一次”。这是5月6日下午,文化部夏衍副部长到北京曲艺团时,该团主要演员魏喜奎首先说的话。
北京曲艺团的主要成员从1949年以来,一直为新曲艺事业艰苦地工作,他们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部队,赴朝鲜,赴康藏,坚持为工农兵服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可是他们却没有受到文化部门应有的关心和培植。魏长林说:“最初,我们因为宣传、播音,演唱各种新节目,每个人五天只能分到两、三毛钱,我们不怕困难,一直坚持下来,为的是求进步,让曲艺也站起来为人民服务。”关学曾说:“曲艺演出原是十样杂耍,说、唱、变、练,样样都有,本来是很完整的;可是近年来,我们中间搞杂耍的一个个的被国营剧团‘抽签’抽走了,现在落得个半身不遂,不像过去那样丰富了。”这几年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曲剧渐渐拥有自己的大批观众,吴长宝认为他们需要新剧本没有人写,音乐上想求得一些必需的发展没有专家帮助。他们自己心里有的东西没有人帮助挖掘整理。魏喜奎更激动地说:“我们的新曲剧已经搞了七、八年,而现在文化部门还有人怀疑能不能存在下去。我不懂,就拿‘杨乃武与小白菜’来说,演了一百多场,有十几万观众,难道还不能说明群众的喜爱?如果这样的剧种不需要,怎样才是走群众路线呢?”她接着又说:“我们知道应该自力更生,但是也需要政府的扶植。群众现在喜爱我们,也要求我们在艺术上不断的提高;这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如果政府把某些国营剧团所浪费的钱拿来帮助我们,就够好了。现在,国营剧团尽学习不实践,我们却是尽实践不能学习。甚至生了病,连个公费医疗也没有。”
如何抢救曲艺遗产和培养后一代是目前曲艺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曹宝禄说:“我的师傅七十九岁了,如今靠在马路边上摆小摊过活。他满身本领值得我们学。”他又说:“我们北京曲艺界原有十老,现在只剩下八老,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再不从他们身上摘下些东西就完了。另外,有的老艺人因为生活没有保障,还有顾虑,不敢把自己的本领教给别人。这些都需要政府赶快设法安排。”顾荣甫也说,在曲艺方面要培养一个徒弟,没有六年立不起来。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还顾不了,怎么能养活徒弟?
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夏衍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部门的领导和干部或多或少都还存在着:重公轻私、重大轻小的思想;对最为劳动人民所喜爱的曲艺工作重视不够。今后还要继续听取大家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他们的当前困难,并对保存曲艺传统、培养后一代和改善艺人生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