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企业里的大字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04
第3版()
专栏:

企业里的大字报
武汉市裕华纱厂自8月20号开始整风。在整风中,全厂职工积极对本厂干部作风、生产管理、生活福利、党群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批评,到9月20日为止,全厂职工共提出三千二百七十七条意见,贴出了二千零二十张大字报。现将其中一部分大字报摘录如下:
仓库座谈会
房东(仓库主任):今天请了大锭子、钢领圈和其他诸位同志来参加座谈会,主要是帮助党整风,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三害”,想你们在本厂小库住了不少的日子,希望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踊跃发言。
大锭子:我们一共有四万套,按每套八元计算,价值三十二万元,是很大一笔财产。自从1954年改装小锭子,把我们换下来以后,设计改小锭子的万毓琦、叶奎声二位工程师与老师傅金汉文等都得了奖,小锭子运转至今已有四年了,它的优越性是肯定了的。可是,领导上却把我们长期软禁起来,不作处理。汉口申新纱厂来调拨,不给。西安大华纱厂费了不少周折,才拨去了三千套。人家要,不给,而自己又不好好照顾,让我们在二号栈堆得乱七八糟,弄得弟兄们好多都颈弯背驼。这是不是领导上官僚主义呢?照这样下去,我们得提前告老退休了。
钢领圈:去年我厂纺四十二支纱新产品,经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必须1 3/8吋的钢领圈一万只。经理室和叶总工程师敕令供应科限期供应,慌得供应科六神无主,好容易才在8月份花了一万一千元,将我们从上海请来武汉裕华厂。说也奇怪,我们刚一到厂就被打入冷宫,无人过问,真令人纳闷。仔细一打听:原来本厂有1 1/2吋的钢领圈,它们已代替了我们,而且工作得非常出色。并不是你们冤枉花了一万多元,我们还要抱怨,可你们难道事先不能考虑一下吗?真是慷公家之慨!别的兄弟们都在生产战线上立了功,而我们花了工人同志们许多劳动力,却在这里长期休养,这真是叫人从何说起?
变速皮带盘吊综钩及牙螺丝母(异口同声):你们二位虽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到底还有个安身之处,可怜我们原是织造车间姜德骏主任消灭次布的“三宝”,由于姜主任的“技措(技术措施)”不“计错(计算错误)”,他刚刚走,我们就被革职拿办,白白浪费了几千元。更可怜的是我们“死无葬身之地”,被日晒雨淋,到现在连尸骨都腐烂无存了,?,?,?……
大字报编者按:我厂党委及行政领导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亦嫌不足,有过分迁就的现象,以致助长了工程人员对国家财产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造成材料大量积压与浪费。领导上平时对琐碎小事也抓得蛮紧,而对这种大量的损失则充耳无闻,熟视无睹,这是否“只顾拣芝麻,不管泼香油”呢?
裕华纱厂齐放社
好一个“质量第一”!
领导喊:“质量第一”!
领导叫:“质量第一”!
请问领导:——质量无人管,是不是还要说“质量第一”?
8月,布厂的布幅突然增宽,规定九一点四四公分,却出现了九二点二五甚至还有九二点三的,于是乎,布的经线密度不够了,试验科试,技术监督科查。通知!通知!一张一张送到织造车间,可是谁看呢?谁管呢?
问车间主任:好,好,好,就解决。
问工长:好,好,好,马上就解决,可是,我这个班调整了,下班不调整怎么办?
问副工长:(到还干脆),不调整吧,调整了断头多,生活不好做。
于是,一天两天半个月过去了,问题还是问题,却始终无人解决。
我们要问织造车间:你们到底解决不解决?你们到底对工作负责不负责?
摘自裕华纱厂金风报
这两千多元是怎么付出去的?
织造车间工人宋月珍的弟弟(非供养亲属)于1956年因病住工人医院,在9月26日由工人医院转结核病院结算医药费共八百多元。到1957年3月22日又由结核病院转武汉医院结算医药费用共一千一百六十八点二八元,到7月份该医院要取消肺病病床,来电话与厂中联系接回病人。厂里医疗科才找车间询问,结果车间主管与工会负责人花了三、四天时间,才把问题搞清楚,宋月珍的弟弟是非供养亲属,应该由他本人付费,而厂里却将他当作供养亲属垫款两千多元。请问医疗科负的什么责?开了三联单以后,为什么就不问讯了?第二次结账时发现花这多钱,经理室是怎么批的?而财务制度又是怎么掌握的?
裕华纱厂万瑶廷
一年死多少人也要订计划
1956年上级工会要求各企业单位订一年的死人计划,冯国辉主委(劳动保险委员会)无可奈何来问我怎么办?我活了五十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要订死人计划。当时,我说:“没办法,就只好订死两个,我一个,你一个。”结果去年死亡共计是四人,超额百分之百完成了“死人计划”。真是:官僚主义逞强,下级干部遭殃。
裕华纱厂白衣战士社祝持刚
(医生)(附图片)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在写大字报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