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良好的领导方法 辉煌的建设成就——介绍中共武山县委领导生产的基本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04
第2版()
专栏:

良好的领导方法 辉煌的建设成就
——介绍中共武山县委领导生产的基本经验
本报记者 顾雷
(续昨)
一切为了群众 坚决相信群众
武山县在发展生产、建设农村过程中,曾遇到过不少困难,有时缺钱,有时缺人,有时缺少技术。县委遇到这种情况,没有向上边叫过苦,伸手要过钱,也没有这种想法。他们所想到的是群众。他们绝对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根据勤俭的原则,积极发动和领导群众动手办自己的事。武山县在这方面,有三点表现的最突出。
第一,一贯明确的为群众服务的观点。县委懂得:要使群众相信党的每一个活动,都在于使他们解脱一切疾苦、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在这方面,县委除了抓住最基本的方面即积极领导群众增产粮食外,还重视从细小的地方去改善群众的生活状况。去年春天,县委为了了解山区人民的生活情形,组织了两个工作组,由县委书记、县长率领,分赴南北山区进行访问。在南山区,发现农民送粪时用人背,既吃力,效率又低,影响到施肥面积不能迅速扩大。工作组非常重视这件事,同农民研究,建立了许多积肥站。春、夏、秋三季,集中牲口在村外过夜,把粪积在离地不远的地方。这样,施肥很方便,减轻了农民送粪时的劳动强度,扩大了施肥面积。在北山区,发现金银乡的农民直到现在仍到很远的山下担水吃,而且是苦水。工作组的同志问农民有什么要求。农民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水吃,翻身还是不彻底,帮助我们找水吧!”工作组即派县水利科副科长李华住在那里,帮助农民找水。当李华动员大家打井时,农民说祖祖辈辈都没有打出过水,不干。李华没有办法了,只好自己动手打井,终于把水打出来了。农民情不自禁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接着,金银乡掀起了打井、打窖蓄水的热潮,不但解决了吃水的困难,而且提出了实现水利化的计划。县委甚至关心农民磨面的问题。榆盘镇的农民,多少年来都是用旱磨磨面。由于牲口少,大都用人推磨。县委了解这种情况以后,立即派人去,帮助农民修了两盘水磨,把很多人从沉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武山县是很多的。正由于县委不仅在大事情上关心群众的利益,而且在小事情上为群众谋福利,就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所以,当县委号召群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迅速完成。
第二,坚决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大胆地依靠群众力量去办一切事业。这不单要有明确为群众服务的观点,还要有革命的魄力。前年和去年领导群众修成的东梁渠,就是县委在这方面实践的范例。东梁渠南起云雾山(水源)北至洛门,全长六十华里。渠道走行在拔海一千九百一十二公尺、平均拔高一千七百三十公尺、比高二百五十公尺的高山上。渠道要通过二十四条山涧,穿过四座森林,跨过许多悬崖峭壁。整个工程要挖土三十万立方公尺,修跌水六十座,筑涵洞和渡洪桥十八座,打暗渠一百多公尺。依照正规的施工方法,完成这项大工程,需要很多条件。例如,精确的地形测量,重点地质勘探资料,完整的设计,较强的施工管理,大量的建筑材料。当时,到工地参观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认为纵然具备了前述条件,想把渠修成仍然是困难的。很显然,这个任务是艰巨的。那么,武山县具备哪些施工条件呢?所有的是两名没有学过水利的水利科长、一台水平仪、成千上万个农民。县委为了让山区人民永远摆脱干旱的威胁,给山区水利化打出一条道路,下定了把渠修通的决心。他们相信,只要依靠群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没有向省、专署要一个人、一元钱、一斤材料,便领着农民动工了。在修渠过程中,每遇到技术问题,就找农民商量,结果把渠修通了,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投资,而且培养了一套水利技术人材。东梁渠成为依靠群众实现山区水利化一面光辉的旗帜。
第三,经常教育干部遵循这条道路开展各项工作。县委一方面在办小学、兴修水利、建立广播网、修建小型水电站等方面依靠群众力量去完成;另一方面,经常教育全县干部在任何工作中都贯彻这个方针。县委总是利用任何机会教育干部关心群众的疾苦,重视群众的要求,支持群众那怕是微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遇到困难同群众商量。所以,武山县的干部,已习惯运用这一工作方法了。去年春天,为了保证增产,全县开展了“合理化建议运动月”。这时,许多干部都能主动、积极地去发动群众提建议,收到很好的效果,找到了大量的增产措施。如城关片黎绪定等六人,提出了十多条建议,就增产粮食十余万斤。
正由于县委坚持采用这一工作方法,所以不论办什么事情,总是符合于“多、快、好、省”这一方针的,既节省了国家的资金,又加快了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他们这次提出的“五化”的任务,根据过去的经验,也将完全依靠群众完成。
抓紧组织建设 注意思想教育
武山县委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设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生产中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并通过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这就保证党的政策能够很快地贯彻到群众中去。
县委发展党的工作是经常的。现在,全县有五千五百多名党员,每个农业社都有党支部,每个生产队都有党小组。县委一直抓紧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健全组织生活制度,按时召开党的会议,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党员思想作风上的缺点,并且建立卡片制度,记载每一个党员的优缺点,而后通过组织生活进行检查,看每个党员的进步情况。另一种,建立夜党校,对党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全县四十个乡都有夜党校,大的乡有两个或者三个,由总支(或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成校务委员会。农业社的支部为分校,生产队的小组为班。各夜党校都选择思想好、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高的同志作辅导员。上课的时间不作统一规定,有的一星期一次,有的十天一次。授课内容分三个部分:(一)党的建设,包括党章、支部工作教材;(二)结合中心工作,学习党的当前政策;
(三)结合党员修养的教育,揭发批判党内不良倾向。夜党校也吸收非党群众参加,他们大都是发展对象。总之,夜党校的方针是把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同当前任务结合起来。
为了使党员能够联系群众,在日常组织生活和夜党校里,经常教育党员三件事:第一件,要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作用,带头搞好生产;第二件,虚心向群众学习,如像去春开展献计运动时,号召党员到老农民家里登门求计;第三件,学会一样本事,如积肥、养猪、水土保持、修渠、造林等,以便给群众作榜样。经过上述这些工作,党员在各项事业中非常活跃。例如,全县出现的几百名模范人物中,党员即占80%左右。
有了健全的党的组织,有了能够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作用的党员,县委就可以通过党的组织经常地、及时地加强对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对任何一个运动、一个工作的宣传,都能集中强大的力量去进行。去年春天,由于农村自由市场开放,由于城市中的右派言论传到了农村,农业社里的资本主义思想抬头了。有人怀疑合作化的优越性,富裕中农大喊合作社不自由,有些妇女被蒙蔽也跟着叫走娘家没有驴骑了。这些错误言论的流行,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因此,县委动员党的各基层组织,吸收一部分积极分子参加,在全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月”,摆出无数事实证明合作化的优越性,批判了资本主义思想,把住了合作化这一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保证了去年的丰收。
永远前进!
概括武山县委领导农村生产建设的基本经验是:生产高于一切,明确的生产观点;踏实的、深入实际的、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关心群众利益、相信群众智慧和力量、依靠群众办一切事业的工作路线和方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各种事业中的保证作用。这就牢固地奠定了发展一切事业的基础。解放以后,武山虽遭到两次大旱,然而生产、建设事业仍然不停地前进。
更可贵的是,通过前述工作,在农村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正常的秩序。这个秩序的特点是: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领导同群众间的密切联系,党的组织健全而又活跃,政治思想的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一直高涨,农业合作社基本巩固。有了这个秩序,一切工作都可以迅速展开。有了这个秩序,党的每一个号召,立即会变成千万人的实际行动。有了这个秩序,就可以顺利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以去冬开展的兴修水利运动为例。县里原计划用三年半的时间基本实现水利化,号召群众讨论。这时,和平乡的农民,在大辩论的基础上,提出两年实现水利化的措施,并向全县挑战。县委抓住这个事实,在11月初召开的“三干”会上,号召大家向和平乡看齐。经过到会干部的讨论,结果把实现全县水利化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半。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大家纷纷捐款,现在各机关、学校、农业社已捐款二十多万元,另有大批工具和义务劳动工作日。现在,全县已有西梁渠、中梁渠、北梁渠三大工程开工了。县里也没有向上边要人、要钱、要材料,完全依靠群众的力量。农民们说:“水不上山,人不下山,拚上过三年艰苦生活,坚决改变武山县的自然面貌,永远战胜天灾!”
当前,摆在武山县委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抓住生产高潮的矛头,加强大鸣大放中的整改工作,根据群众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结果,制定全县的生产建设规划,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使各种工作大踏步地前进,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任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