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04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
公安部门应严格落户手续编辑同志: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是完全适时而正确的。这一指示的贯彻执行,对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很大好处,因而我们坚决拥护。
以我们单位为例,一年来,先后由农村盲目流入城市的保姆竟达一百余人。其中有一半人长期无户口,但照常吃饭住宿。更严重的是,在这些人中间,有部分人是品质极坏的流氓、小偷、地主和反革命亲属等,因为不愿参加农业生产,逃避群众的监督而混入城市。群众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城市是防空洞。同时这些人流入城市以后,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我们单位仅在短短的七、八个月内,就在保姆中发现偷盗事件数起,其中有两人因偷盗成性、情节严重,已送交派出所处理。有个姓倪的保姆,1956年由农村流入北京,每月工资三十多元(比有些勤杂工工资还高)。倪见有利可图,随即就把在农村已出嫁的女儿叫来作保姆,母女二人每月收入六、七十元,因而滋长了享乐思想,厌恶农村生产。倪的女儿便借故与丈夫感情不合而离婚,整天擦脂抹粉,企图在城市找个干部。这些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妇女盲目外流。
为了坚决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除建议公安部门严格落户手续,防止“有求必应”的现象外,还希望各部门对本单位现有人员(包括保姆)进行一次清查。凡属农村盲目外流者,应尽速说服他们返回原籍参加生产,同时对保姆工资偏高的现象,也应该适当调整。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姜建悌
厂矿企业不应擅自开发迁移证明编辑同志:
有的企业行政领导人员,对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紧缩城市人口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他们为了片面地照顾职工,竟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不经当地政府审查批准,就随意给职工开接家属的证明信件;而有些乡村政府又不严格审查,因而有些人仅仅凭着企业的证明就迁入城市。如丰镇站给水所的职工张九青,刚结婚不久,就要把女方从农村接来,当地政府不给她迁移户口,张九青找工会开证明,工会不给开;可是行政上却给他写了一个条子,车站值班员张奎山又加盖了一个站方公章,终于把女方迁到城市。
我认为,这些企业行政领导人的这种做法,是超出他们的职权范围的。今后凡是职工家属要由农村迁到城市,都应经过当地政府的审批,企业行政领导不应擅自开发证明;否则势必造成混乱现象。
丰镇站公安派出所张顺义
城市居民不要随便答应给乡下亲友找工作编辑同志:
前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我认为,严格执行这个指示的各项规定,制止农村人口继续盲目外流,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造成城、乡、个人带来三不利的情况:城市增加了物资供应的负担,乡村减少了劳动力,个人也有损失浪费。因此,我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执行这个指示,报纸也应配合作必要的宣传教育。
我认为,农村人口盲目外流,往往同城市、工厂、矿山等部门的人员有密切关系,因为许多外流的人都在城市亲友处可以落脚,或者有亲友为他们介绍职业。因此,我希望原来居住在城市的人,应该劝告自己在乡下的亲友不要外流,更不要随便答应给他们在城市找工作,协助政府制止农村人口继续外流。
权广才
我愿意把母亲送回乡下编辑同志:
读了你报登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我感到这一规定是十分正确的。我决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我的母亲送回乡下去。
我母亲原在乡下养猪喂鸡,帮助我哥嫂带孩子,本来不愿意离开家乡。我因家庭生活过得很富裕,想把她老人家接来享享福,几次三番地去信,才把她催来了。但是没有想到,我母亲进城来以后,发生了许多问题:粮、油不够吃,要去请求政府补助;补助的粮食吃完了,又让我哥把口粮卖了,换粮票给我们寄来,闹的他们也缺吃的;肉食是按户口人数供应,没有我母亲的份,我每次都要跑到街道办事处开介绍信。这样,就增加了国家对城市供应的负担,我个人也找来很多麻烦,而且老人还经常埋怨我。她说:“我在乡帮助你哥哥生产有多好,你们有孝心,每月给我捎来几元钱就算尽到了。”我哥哥还经常来信催母亲回家,因为他们俩口子在社里生产,没有人照顾家务。这也使得母亲心悬两地。最近,母亲听说我愿意把她送回乡下去,她很高兴地说:“让我回去,你们少麻烦,国家也少负担,还能帮助你哥哥生产。”
锦州市牡丹街居民潘玉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