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山乡变水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7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山乡变水乡
许钦文
记得1951年我到浙江诸暨县城南区去参加土地改革时,曾经碰到一位农会副主任。当时很冷,他只穿得一件薄薄的破棉袄,老是索索地发抖。几次谈话,他反复地对我说:“田地分进了,吃的还没有;土地改好以后,我只好再到萧山去刨烟,田托别人代种。”
1953年我又到诸暨去,在姚江区参加民主改革,一位女干部,当选副乡长以后跳跃着说,“现在吃的米已经有了,我不用再到上海去做娘姨,我的丈夫也不用再出门去烧樟脑。我以后决意好好地种田,插秧,割稻,男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一定也做到!”
这次,我又到诸暨的安华、同山等处去看生产的高潮,碰见的干部大概穿着棉大衣,再也见不到像那位农会副主任菜色的脸孔。这是农民生活的变化;由穷困变为富有,由挨冻挨饿变为饱食暖衣,七、八年来,农村实在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
诸暨县的浦阳江一向有“小黄河”的名称,因为河床高于平地,容易泛滥;洪水突然冲到,会把戏台、演员连带观众一起卷去。建筑安华水库,主要就是为着防洪的。原定年底完成的工程,为着保障六十五万亩田的丰收和铁路运输、房屋、人命的安全,要提前到4月底完成水坝。架起二十六盏千瓦的探照灯,实行三班制,二十四小时全不停工。两千位民工挑的挑,车的车,两架六吨的起重机在打夯,拌水泥的机轮不绝隆隆地转动,工作的规律和紧张的情况宛如在“车间”,已变山间的田野为工场。轰下山石来作坝,要使绕着枫江弄的江水直接流入避水岭的涵洞,堵塞原有的河道,真是使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
以前农民“生于斯,老于斯。”安华水库筑成以后,为着蓄水,有四千多户要搬家,迁移到别村别乡去住。这固然因为政府安排得法,给他们另筑住所,让他们参加当地的合作社;但主要却是农民的性质已经起了变化的缘故:自从初级社转成高级社,取消“土地股”,社员以劳动得工分;农民都已经成为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集体农民。换个合作社,犹如工人从这个工厂转到那个工厂,自然不会为难了。
同山乡是山区和半山区,许多都是梯田。以前梯田怕旱灾,种梯田的人靠天吃饭,连年旱灾以后只好流浪到别处去讨饭。同山乡人听毛主席的话,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们的口号是:“旱田变水田,一年抵三年。”“修库如修仓,积水如积粮。”“一年辛苦,万代幸福。”他们连夜工作:“月亮当灯笼。两夜抵一工,”“小雪小雨不停工,大雪大雨向前冲。”只是这个乡里,可以灌溉两百亩到一千亩田的水库就有十八个。他们还挖了五百多个山茅坑,还有许多个塘。有些水库保证六十天不下雨无妨,有些保证七十天,有的已经保证从插秧到稻熟不怕九十多天无雨了。因此产量的指标可以订得更高:一千二百五十斤,一千四百六十斤;唐仁社一直订到一千五百十八斤。
我们行在同山乡,时常见到碧油油的塘水;岭上的树木倒影在水中,风吹树动,影子也摇摆,宛然如在水乡。可是灌溉,是比水乡更加便当了,因为水村,旱时还得车水,同山乡已连车水的力气也不用再花,只要放开闸门,就可以使得禾稻得水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