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高速度夺钢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03
第2版()
专栏:

高速度夺钢记
本报记者 王文亮 赵永西
今年1月份以前,包钢的炼钢区,除了几根灰色混凝土柱子外,还是一片坑洼不平的荒滩。曾几何时,如今,这里已是厂房林立,号称“平炉之王”的包钢一号巨型平炉已经出钢了。
包钢出钢了,在这欢腾的时刻,不禁使人想起了战斗的过去。
学武钢 赛武钢
1月28日,是1960年的春节。当人们在温暖舒适的宿舍里,在修饰一新的职工俱乐部里欢度佳节的时候,在包钢炼钢区,却到处是一幅热气腾腾的劳动景象。
修建包钢一号高炉曾经五次创造奇迹、被人们称为“雄鹰”的包钢金属结构公司第一工程队的工人们,一清早就来到平炉工地。著名的先进生产者、共产党员孙宝元一上阵,就冲着小组工人们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学武钢、赶武钢、超武钢,保证用一百九十二个小时完成一号平炉的设备、结构安装任务。他的话还没落音,年近半百的郑恩昌老师傅、青年虎将王选义立即接上去说:不用一百九十二,我们要创造高速度,只用一百八十小时。
事情原来是这样:在这以前,武钢职工先后建成了三座大平炉,并且创造了许多快速施工新纪录。为此,包钢职工跃跃欲试。建炉一开始,他们就立下了雄心壮志,一定要向武钢职工学习,并同他们比比高低。
南北两大钢厂的对手赛开始了。身高七十多米的大塔吊开始舞动它的铁胳臂,吊起巨大的金属构件,颤悠悠地挥来挥去;天空中,铆枪哒哒作响,电焊爆出美丽的火花;地面上指挥吊车的红旗不停地摆动,不时传来一阵阵清脆的哨音。看吧,安装工于庆隆小队分工明确,各管一行,紧密协作,头四个小时就干完了十六个小时的工作量。孙宝元创造了一钩多吊法,一钩顶五钩,提高效率几倍。平炉安装在迅速进展着,眼看再有三十六个小时就要按计划完成重达九百四十吨的平炉炉体安装任务了。突然发现扁钢支柱都向南倾斜,吊起来的顶盘铆不上去;过不了这一关,其余二百多吨设备就安不上;学武钢、赶武钢、超武钢的计划就会落空,多么令人着急呀!党总支立即召开了三结合会议。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工人们心里都在上下翻腾。这时候,老工长于会申提出了一个建议:“咱们要赛武钢,一根一根地找正来不及,我的意见是整体找正。”好一个大胆的建议!平炉炉体一共有二十八根扁钢柱子,连接的钢铁构件有四百多吨;用什么办法才能挪动这么重的家伙呢?工人们在动脑筋,可行的办法很快就出来了。工人们连夜准备工具,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就一次找正成功。总共只用八天零十小时完成了平炉炉体安装任务,比武钢三号平炉快速安装纪录还缩短了五天零两小时。
烟囱直指青天
平炉安装工程还没有干完,另一支劲旅又上来了。2月中旬,包钢筑炉四队职工,在一号平炉百米烟囱工地的施工竖井架上,用斗大的字写下了他们的豪言壮语:“超武钢,战严寒,冬季施工胜夏天;争九天,保十天,百米烟囱入云端!”
百米钢筋混凝土烟囱,这可不是一般工程。它是垂直的高空作业,最下部的直径只有七米五,越往上越细,到最顶上直径只有三米五,施工面积非常狭小,四百六十多立方米混凝土和五十多吨钢筋,要一节一节往上修。根据旧的技术规范,冬季施工采用电力加热法,也需要八十天。现在,筑炉四队的工人要在十天之内修完它,谈何容易!
包钢筑炉四队工人壮志凌云,一定要赛过武钢。怎么赛呢?首先是认真学习了武钢职工的快速施工经验,决定采用武钢工人创造的节链式木模板连续浇灌法。可是,包头的气候寒冷,旧的电力加热法太慢,混凝土“养生”速度跟不上。怎么办?研究来,研究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经过试验,成功了。接着,围绕新的电力加热法,大家你一计,我一计,又配成了一套完整的冬季施工方案。说干就干,绑钢筋的、支模板的、打灰的、捣固的、接电线的、撤模板的,上上下下有八、九层人同时作业,混凝土浇灌工程迅速上升。赛武钢的结果是:九天零十九个半小时就完成了,比武钢缩短两天多。质量是优等的,点火通烟以来,一处裂纹现象也没有。
大协作创造高速度
高速度需要大协作。工地上到处都在传诵着你追我赶、既赛又帮的感人事例。
今年1月4日深夜,包钢第二工程公司三工地的一个先进混凝土小队——姚福明小队的工人,踏着严冬的积雪,精神抖擞地来到平炉的基础坑里。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畏塞北寒,只要五一流钢水,宁愿汗水漂起船。”看来,他们对大战“平炉王”信心百倍。
但他们一来到密密麻麻的钢筋前面,不由得心里一怔。原来,黑板报上公布了白天的战绩:他们队的白班拉在明建丰队的后面了。虽然只少浇灌了五立方米,但这是在竞赛啊!不行,得追上去!
提起明建丰队来,也是三工地的一个先进小队。从包钢“平炉王”工程挖第一锹土起,两个小队就签订了竞赛合同。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当然各不相让。
姚福明向北一看,明建丰队夜班工人也上班来了。于是,他重新调整了一下劳动组织,就投入了战斗。两个小时过去了,姚福明队又赶过了明建丰小队。但是,奇怪!透过漆黑的夜空,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只见明建丰队的工人们干得很欢,他们为什么落后了呢?姚福明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原来明建丰队今天少了七、八个人,再加上随着工程的进展,混凝土的运距愈来愈远了。如果再突不上去,不但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而且要影响工程质量。一个念头闪电似地通过姚福明的脑际:对手赛的红旗眼看就要拿到手了。为红旗呢?还是为整个工程进度?他又想: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将建设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平炉。不!绝不能只为了一个队的红旗,就不顾工程质量。他转身回到队里,立即选拔了十名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从自己的漏斗下面拆下三个串筒,连人带工具,一起支援明建丰小队去了。这次,姚福明小队虽然没有创造出新的浇灌纪录,但两个小队却共同超额20%完成了日计划,三天的基础浇灌任务两天就完成了,工程质量优良。
一支年轻的工程队
在平炉工地,人人都知道有一个年轻的工程队,这就是筑炉公司第三工程队。说它年轻,是因为这个队成立刚满一周年。还由于五百多名工人中,97%以上都是一年前刚从农村来的小伙子。但就是这支经验少的施工队伍,在平炉总烟道、支烟道、沉渣室、蓄热室的施工中,却连续刷新和创造了许多新纪录。最后,他们又以三天多时间,砌完了平炉熔炼室的六百五十吨耐火砖,比武钢职工最快的施工纪录还快两天半。
他们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呢?话要从头说起。这支年轻的筑炉队伍,在平炉砌筑工程刚着手施工准备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例如,因为队刚成立,施工工具不足,有时甚至用一把铁锹也得向外单位借;运耐火砖的皮带机不够用,得雇用马车帮着往平炉运砖才行。就在这时候,筑炉公司其他几个成立较早的工程队,好像事先约定好一样,都带着各自的花名册、材料单,敲锣打鼓,支援三队来了。他们一来,就向这个“小弟弟”提出保证:只要平炉工程能上去,要人有人,要材料有材料。筑炉三队全体职工被这种高贵的共产主义风格深深地感动了。那时,平炉土建工程还没有结束,土建工程上不去,金属结构工人就无法安装结构,结构安不上,筑炉工程就不能开始。于是,他们一方面在兄弟队的帮助下,积极加工耐火砖,进行炉外预安装,组织施工前的总演习;一方面,组织一批工人提前上阵,帮助土建工人抹地坪,拆模板,清理现场,为整个炼钢工程快速施工创造条件。一些技术较低的新工人,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技术,勤学苦练,决心用出色的成就回答兄弟单位的支援。果然,在烟道工程开工的第五天,他们就创造了四天二十三小时砌完九百一十六立方米耐火砖的新纪录。接着,他们在沉渣室、蓄热室施工中又连战连捷,还用三定(定人、定小队、定部位)、预安装、多层同时砌筑等办法创造了全国大型平炉熔炼室快速砌筑新纪录,并且在炉墙、炉底的砌砖工程还没有动工而炉顶设备又急需提前安装的情况下,大胆颠倒工序,先砌炉顶,支援金属结构公司工人提前完成了炉顶安装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