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传播棉花新技术的基地 访问龙居公社农业科学试验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7
第4版()
专栏:山西通讯

传播棉花新技术的基地
访问龙居公社农业科学试验站 莎荫 鹳雀楼
来到山西南部盛产棉花的运城县,谁都想到西张耿看看棉花。这里有几百亩棉花长得齐整、好看,一棵棵都跟“塔儿松”一样,累累棉桃挂在“塔儿松”的上面。
这片棉田是龙居公社农业科学试验站的。试验站的成员,有全国植棉模范曲耀离,土专家、植棉能手王运升、姚凤兰和杨桃盛以及四十多青年社员。全站经营的棉田有三百二十多亩,他们按照当地的自然条件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给全公社的棉田管理工作创造经验和树立了榜样。
打胜了开春第一仗
3月中,棉花播种日期一天天逼近了,去年底墒不好,今年春天雨水欠缺,在干旱的情况下,怎么保证全苗、苗壮?这是全公社人们关心的事。对这个问题,社员中各有不同的意见。在农业科学试验站内,也发生了一场争论。
问题首先发生在种籽处理上,“高温浸种好呢?还是温水浸种好?”一派说:“往年种棉花,都是用五十度至六十度的高温浸种,一则能杀死病菌,二则能促苗早出。”另一派说:“去年棉花伏期大旱,后期棉籽成熟不够,籽粒不饱。如果用高温浸种会烫死一部分种籽,影响全苗。用四十度左右温水浸种最合适。”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到底采取哪种?试验站的党支部书记鱼在洋说:“还是像过去那样,有争论就试验。”他们就立刻作了发芽试验,结果是温水浸种出苗率最高达99%,高温浸种的出苗率仅达70%左右,有30%被烫死。这一下争论停止了。公社党委见农业科学试验站的经验好,就作出棉籽全部温水浸种的决定,在全公社推行了。
处理种籽的事刚刚平息,又争论起播种深度的问题来。问题是这么提出来的:根据今年的墒情到底播种多么深合适?有的认为今年天气缺雨干旱,应当深播在二寸至二寸半左右。另一些人却认为应当浅种,他们的理由是:岱字十五号棉籽发苗弱,籽粒小,顶土力不强,最深不得超过一寸半。这问题还是试验站解决的。果然播种在一寸六分以上的有60%至70%棉苗出土带帽,幼苗不壮。播种在一寸三分至一寸四分的棉籽出苗齐全匀壮。播种在二寸以上的有30%左右棉籽腐烂,有40%棉苗因顶土力弱,未出土已成“弓腰”。公社党委又采纳了试验站的意见,按这个适当的深度列入播种技术方案,普遍推行。
播种是一年中农业生产的第一个战役。龙居公社依据这个试验站,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了一套新的耕作技术,全社三万八千九百一十三亩棉田普遍出苗整齐、均匀、茁壮。社员们高兴地说:“农业科学试验站对今年的棉田全苗贡献真不小。”
找到了浇棉花的好办法
6月,烈日当头,加上从棉花播种以后,没下过一场透雨,土壤含水量已少到只有8%到10%了。在干旱威胁下,旱地棉花爬在地上不长,水地棉花也都在“休息”。那时候全公社谁不心急如火!公社党委决定,把一切能开动的机器都开动起来,一切能利用的水源都利用起来,低水高浇,南水北浇,合渠远浇,日夜不停地浇灌抗旱。但是究竟怎样个浇法?人们又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勤浇轻浇,理由是“久旱不宜饱浇,棉苗和人一样,如果渴的太久,猛然让他饱喝一顿,会影响生长”。另一种人主张饱浇,理由是:“轻浇几水润不醒棉苗,会影响产量”。在这个节骨眼上,试验站的主要成员之一曲耀离发表了他的意见:“过去我在植棉中摸索到一条浇水办法,就是轻浇、勤浇。但是种庄稼应看天,看地,看棉花办事。今年的情况变化了。如果不饱浇水,不但不会增蕾增铃,增了也保不住,保住了也是小蕾小花小桃。农业科学试验站又在试验田里进行了试验。浇水后两天进行一次调查,饱浇的棉田起了很大的变化:枝叶嫩绿,中午烈日下也不卷叶,并且生长了二寸左右。相反,在轻浇的棉田里,变化不大,中午还有卷叶现象。公社党委根据试验站的试验情况,组织了全社生产队干部、技术员到试验站参观,坚决推广了饱浇的办法。事后调查,所有饱浇过的棉田,棉苗生长得都很好。
保蕾保铃的问题解决了
种棉花就是要多摘棉花,种好管好目的就是叫棉花早现蕾,多开花,不落铃,结大桃,多摘棉花。今年龙居公社的党委向全社社员发出了:“保蕾、保铃、保桃”的战斗号召。社员们又个个企望试验站能给提供好办法。
试验站的劳动模范、植棉能手们坐在一起,认真地总结了往年保蕾保铃的经验、教训。往年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是:肥料不足,棉花植株营养不良,花蕾和幼株得不到充足的养料;病虫危害就乱了棉株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棉株高,叶子密茂,不易通风透光;干旱威胁,叶面水分蒸发过大。植株内部水分缺乏,蕾铃容易脱落。作务棉花和打仗一样,了解敌情才能取得胜利。他们找出蕾铃脱落主要原因以后,订出了一系列保蕾保铃的办法,根据今年天气干旱的特点,改变了已往浇蕾不浇铃的习惯,比去年提早半月浇水,赶伏前全面浇水二次。根据地温地墒和棉花生长情况,在保铃保蕾期适量浇水三次;执行无虫防虫,有虫治虫,治早治了的原则,采取了连续防治的办法,每五天至七天治一次,全部歼灭红蜘蛛、红铃虫、蚜虫、盲椿象等虫害;施肥讲“巧”,现蕾期间,每亩施过磷酸钙、硫酸铵等磷肥、氮肥,各十五斤到二十斤或三大车落房土、炕土等等。
公社党委审查了他们的措施以后,认为是适合今年自然特点的好办法,就分项、分段在农业科学试验站召开蕾期管理现场会议,专门研究了保蕾保铃的工作,作到了治虫不过夜,中耕两天完,五天浇一水,株株有人管。因此全社一万四千亩水地棉花入伏时平均每株带铃五个以上,蕾铃脱落由过去的70%左右减少到33%至9.9%。
公社党委书记的结论
这个农业科学试验站对全公社的棉花管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社党委不仅把农业科学试验站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培养人材场所,更重要的是作为指导全面的依托,使大田管理的脉搏随着农业科学试验站的脉搏跳动。这里我们介绍的仅仅是一部分中的一部分,现在还是让龙居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克勤作个结论吧,王克勤同志说:我们的试验站,是去年10月10日办的。当时正是农田大革命以后,土地连成片了,怎么指导大田生产,农业科学试验站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