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拉萨平原秋收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06
第3版()
专栏:西藏通讯

拉萨平原秋收忙
本报记者 宗子度 格来
民主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来到了拉萨平原。这里,十多万克黄熟了的青稞和小麦,滚动着金浪。从8月下旬以来,藏族农民们就陆续开镰收割了。拉萨河两岸的田野里,红旗招展,劳动的歌声,穿过村庄,穿过浓绿的柳林,飘向远方。
田野欢腾
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汇合处,太阳还没露出山头,曲水县曲水乡第一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农民们,就敲锣打鼓,来到央金卓噶的青稞地里。这块土地是贫苦农奴央金卓噶在去年民主改革运动中分得的。她分得土地后立即参加了互助组,依靠集体力量,深耕细作,每克地施肥一万多斤,灌溉和拔草三、四次,今年青稞长得空前好。
民主改革前的好几个秋收季节,我们也曾在拉萨平原上的农村里住过。那时,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农奴被迫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进行着分散的落后的个体劳动,他们没有镰刀,收青稞用手拔,没有牲畜,运麦用人背。今天,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收割庄稼了,而且那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生产,变成了以互助组为单位的集体生产,农民们得到了人民政府发放的和自己制造的大批秋收工具。在央金卓噶的麦田里,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农民在挥镰收割,青稞一割下来,运输队立即赶着毛驴驮运到打麦场上;那里,有打场队专门来打场。德波和旺杰这两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拉着扒子跟在后边,把散落的青稞穗扒在一起,十来个老年妇女背着筐,排成一排,非常细心地把还未收尽的青稞穗拾起来。
在一阵欢呼声中,六头系着红缨、挂着铃当的毛驴向央金卓噶的青稞地里跑过来,这是畜力较多的第三互助组前来协作的,这支运输队由第三互助组组长次丹和老农民索朗巴登率领。曲水乡民办小学的十多名少先队员也来到地里捆青稞、拾麦穗。田野上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农民歌手赤巴引吭高歌起来:“毛主席的光辉天空照,农奴的庄稼多美好,割呀!割呀!割呀!……”随着歌声的节奏,嚓,嚓,嚓,响起了一阵镰刀的割麦声。
正当藏族农民喜迎丰收,高歌颂扬党的时候,中共拉萨市委第二书记何祖荫和中共曲水县委书记于振江来到麦田里,和农民们一起劳动。两位书记熟练地拿起镰刀,敏捷地割下了一束束沉甸甸的青稞,然后轻轻地捆起来放在身边。藏族农民称赞他们割得干净,割得快,还不掉穗。何祖荫同志亲切地说:“在生产上,我们还是你们的学生,要向你们学习哩!今年是民主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我们要做到丰产丰收,颗粒还家。”
颗粒还家
拉萨市西城区丹巴乡第四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农民,在“丰产丰收”思想的鼓舞下,对今年的秋收作到了收尽收细,颗粒还家。在收割后的田地上,拾穗队背着筐子,提着口袋,一步接一步,一行挨一行,一穗一穗,仔细地拾着,认真地拣着,不让一个麦穗丢在地上。在拾穗的队伍里,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藏族老人巴珠,他背着一个大筐子,拾得很认真。这天,互助组里原来是安排老人看家的,可是,巴珠总耽心年青人们毛手毛脚拾不净麦穗,说什么也不愿留在家里。老人一边拾穗,一边对旁边拾穗的人说:“旧社会连一勺糌粑都是领主的,今天共产党和毛主席给了我们粮食,粮食是我们自己的了,粮食多了,我们应该更加爱惜。”这天,巴珠老人一个人就拾了几十斤青稞穗。
石磙打场
同一天,在拉萨平原东部,几十个人围在中共达孜县德庆区委会旁边的打麦场上,比划着,谈论着,不时还爆发出阵阵喝采声。
打麦场中间,一匹肥壮的青灰色骡子拉着一个石磙在打场。石磙过处,青稞粒纷纷脱落下来,两个壮年农民拿着木杈跟在后面翻麦秸。
“好得很!”人们一致称赞说。
秋收前,拉萨平原上的藏族农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了改革秋收工具的热潮,许多地方都实现了打场石磙化,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用牦牛踩场的落后生产方式。为了把石磙打场在今年秋收工作中普遍用起来,作到随割随打,德庆区委特地在德庆乡召开了一个石磙打场的现场会议,全区农民协会的委员和互助组组长都来参加会议,交流经验,学习使用新技术。
首先由德庆乡农会主任群沛表演石磙打场的操作方法,然后各乡农会委员和互助组长依次一一地操作一遍,互相观摩,会的教不会的,大家还对牵绳、套具等提出了改进意见。打麦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藏族农民们对新农具是多么的热爱啊!白纳乡的一个互助组组长洛古多吉是一个五十六岁的老农民,他简直看得入神了,他把石磙打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牢牢记在心里,他对年青人们说:“石磙打场就是得劲。过去用牦牛踩场几十个人围着麦场吆喝驱赶,人累的不行,牛也累坏了,碰见野性的牦牛还常常冲出打麦场踩伤人,跑上山;领主的皮鞭又在脊背上边晃来晃去,劳累一天,踩不了多少青稞,那时打场真是一个大难关。现在,你们看,一两个人就够了,骡马拉着石磙当当当,走起来多精神。”这个很有风趣的老年组长说到这里,还作了一个马拉石磙打场的有节奏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