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社员的知心带头人——石星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卢圣宽的两三事 贵州日报、遵义报和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3
第4版()
专栏:贵州通讯

社员的知心带头人
——石星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卢圣宽的两三事
贵州日报、遵义报和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石塌头,石塌头,山多地少净石头。田地干烧无水灌,十年庄稼九不收。吃也愁,穿也愁,有女莫嫁石塌头。”这首民歌,是解放前石塌头的旧传。现在的石塌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石塌头现在叫石星,是贵州省务川县濯水公社的石星生产队。位于川黔边界,远离县城一百八十华里。在濯水公社地区,很长一个时期,石塌头是贫穷的代名词。它解放前穷,解放初期也比较穷。解放前,住在这里的四十八户人家中,有四十七户吃不上过年饭;一百七十多人,只有五床麻皮编的“被条”。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人民公社的建立,穷山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们依靠集体力量,连续向自然界开火,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修筑梯田,并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增加了50%以上。从1957年起,这里就摘掉了低产帽子,不再依靠政府救济;而且每年可向国家交售五万多斤以上的公粮和余粮。副业生产也不断增长,社员收入年年增加。过去是“有女莫嫁石塌头”;现在,有些青年妇女还自己来相亲。
说起石塌头的变化,人们就联想到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卢圣宽。卢圣宽,原是石塌头的一个看牛娃。从家乡解放的那天起,他就是石塌头的带头人。他担任过农会小组长、互助组长、农业社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忠心耿耿,遵照党的指示,一心一意要把这里的旧日子翻过来。为了兴修水利,他曾攀着藤条,爬上几十丈高的悬崖放火药,点炮眼。在水利建设收到成效后,他又带领着群众改良土壤,修筑梯田,连年奋战。1958年,这里粮食产量比解放时增加了五倍。卢圣宽在工作中廉洁奉公,以身作则。解放十多年来,经他手的钱有几万元,粮食达十万多斤,没发生过丝毫差错。
卢圣宽在工作中,既刚强,又沉着。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采取的唯一的办法,是鼓舞社员信心,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有一次他出外开会,由于猪瘟流行,队上的猪死了数十头。他回来时,人们都正为这件事伤心。卢圣宽当时也非常难过。但是,他没有批评任何人,他在社员大会上鼓励大家说:“这是个大损失,但是,刚解放时,我们连根猪毛都没有呢。只要大家努力,把现有的猪喂好,过不了多久,还会发展起来的。”他的信心,感染了群众。会后,大家渐渐活跃起来,共同拟定了加强饲养管理和发展生猪的措施。在这以后,他才找干部、饲养员,检查了饲养管理上的毛病,使大家接受教训。
石星队的社员,几乎没有不知道“十三块肥皂”的故事。事情发生在1959年决算分配的时候。一天晚上,在食堂的饭厅里,会计宣布社员的分配数字。房间里一片喜悦,人人脸上流露着笑容。当会计念到卢圣宽的分配数字时,鸦雀无声的食堂,顿时充满了低语声。社员卢圣洲打断大家的议论,大声地问会计:“怎么?支书的收入倒比社员低!”这句话,道出了全体社员的心意:“是啊,随便比哪样,支书都应该高!”卢圣宽马上向大家解释:“你们出工比我多,多劳多得,应该比我多分。”可是,大伙仍不同意,议论纷纷。这时,卢圣宽就召集党员干部,开了个临时会议,商量办法。但是,多数干部也主张提高他的分配数。卢圣宽却不同意这样办,他说:“劳动多、劳动好的社员多分配些,能够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我的分配数,不能再提高。”这时,社员还在饭厅里等着。为了能迅速分配下去,他提出暂时宣布调整他的分配数。第二天,卢圣宽拿出多领的那部分钱,买了十三块肥皂、十三条手巾,奖给十三个劳动积极的社员。很多社员感动地说:“支书的心,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平!”
卢圣宽还非常关心食堂工作。他经常对食堂的工作人员说:“社员向我们要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我们的一片心!”在他的教育下,食堂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社员服务。炊事员韩芳碧,被社员称为“巧媳妇”。她用大米、玉米、红薯、蚕豆外加柿花,做出又香又甜的“八宝饭”。夏天,她用黄豆面、苏麻油、辣椒粉、大蒜等,混合煮成一种汤,社员给它起了个名称,叫做“香汤”。社员收工回来,喝了“香汤”又解渴又充饥。食堂会计卢祖明,绰号“铁算盘”。他和韩芳碧一起,共同研究改进了炉灶,每天能节约四百斤柴。保管员卢圣云,人们称他为“放心管家”,进出账目笔笔清楚。蔬菜队长袁光碧,带领七个有吃奶娃的妇女,包种食堂蔬菜基地,做到四季常青。由于食堂办得好,成了务川县农村食堂的一面红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