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新年在京郊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4
第3版()
专栏:

新年在京郊农村
新华社记者 王昭钺 张跃良 元旦,我们访问了京郊永丰人民公社的永丰屯生产大队。这一天,全队一片欢腾。
早晨,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广播里传出了轻快欢乐的乐曲,村支部书记通过广播向社员们祝贺新年,他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全大队粮菜丰收,畜禽兴旺,队队超产,人人健康。
在六里屯生产队,老社员曹占元一家九口正欢聚一堂。大儿子从附近商店回家休假,在队里劳动的大儿媳今天放假不出工,二儿子、二儿媳也从社办工厂赶回家来看望老人,在小学念书和平时在幼儿队里的孙儿、孙女,都穿得整整齐齐,高兴地在家里玩着。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过去一年的生活:不算大儿子和二儿媳在社办工厂和商店工作的工资,光是老俩口和大儿媳一年就挣了五千个工分。他说:
“过了年就要决算分红了,别看去年雨水少,可是水田多了,粮食总算没大减产,菜田可没少收啊!”老人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旱,那时春庄稼没种上,到年底很多人家早就没有吃的了,哪有现在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公社什么都给我们安排得好好的?他说,过去的一年虽然灾荒重,但收入仍比一九五九年差不了多少。记者随着大队书记到敬老院里看望了老人。屋里温暖如春,十几位老人穿得暖暖的,正围坐在炉旁喝茶。在这宽敞光亮的房屋中间挂着几个大彩球,正中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在里屋的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庆佳节敬老院里一片欢笑,迎新年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横披是“青春常在”四个大字。书记向老人们问了好,又给大家讲起了全队去年的生产情况,他说:“去年公社帮助队里安装了十四处电力扬水站,水地从公社化时的三百亩扩大到一万亩,所以去年虽然遭到了严重的灾害,还是保住了一定的收成”。老人们谈到,一九五六年时这里也遭了灾,粮食全靠外地支援,而去年灾害严重,粮食还能自给,这是党的领导好,公社力量大。
吃过早饭,村里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不少人趁着新年假日去串亲戚看朋友。商店里挤满了顾客。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孩子挑了一个漂亮的发卡;老大娘左挑右挑选中了一块花布;另一个小伙子买走一支金笔。一群社员走进了生产资料供应站,有的要买耙子,有的要买扁担,屯店生产队的社员王金荣买了两个竹耙,他说:“一过年就要积肥了,有了好使的家伙,就不愁多攒肥料”。
锣鼓声在街头上响了起来。社员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十字路口的小广场,观看业余剧团的小型演出。头一个节目是幼儿园孩子们的小合唱“公社光芒照我家”,站在前面指挥的是五岁的女孩子袁小丽。她有节奏地挥动双手,惹得大人们一阵欢笑。传统的民间武术表演开始了,长拳、花枪一项跟着一项。表演双刀的祁玉兰是个五好社员,又是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她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社员们的热烈掌声。老社员蓝魁走进广场,用太平歌词的曲调说了一段自己创作的快板:“支部领导样样强,水渠井塘连成网,干旱雨涝全不怕,大办农业多打粮”。
天色渐渐黑了。晚饭后,年轻人穿上大衣,围上围巾,到广场看公社电影队放映电影,街道上还不时传来电台广播的乐曲声和社员吹笛子的声音。这时,在第三生产小队的办公室里还围坐着不少人,干部们正在安排明天的生产。保管员刘志正在忙着收拾抬筐,整理铁铣、大锄。他说,二日一早,社员们一上班就要用这些家具去耪棚圈垫脚土,争取早日备好粮田菜地的肥料。一场新的夺取农业增产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