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事事如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07
第3版()
专栏:河北通讯

依靠群众事事如意
河北日报记者 张鸿林
河北省兴隆县营子公社上窝铺大队党支部书记朱贵,是去年9月下放来的干部。他和群众一起,为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成绩。许多社员说:“朱书记的心给了上窝铺,他真是和俺们庄稼人拧在一块了。”
打开“宝山”
朱贵,今年二十六岁,是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下放前在兴隆县人民银行担任信贷股长。他在去年9月来到这里以后,就跟社员一起投入了繁忙的“三秋”劳动,割庄稼、翻地,什么活都干。社员们说:“咱们大队新来的党支部书记,是‘老八路’作风哩!”
“三秋”生产结束后,一个大问题摆在朱贵的面前:春天向社员宣布的全年分配计划,由于开支过大,加上遭灾,不能实现。这怎么办呢?朱贵到处找群众座谈、访问、想办法。一天,他和十二队的老农冯田攀谈起这件事。冯田说:“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窝铺是守着青山没柴烧,抱着金碗要饭吃。”“这是什么意思呢?”朱贵问。冯田又接着说:“朱书记,你才来,还不知道底细,咱们队‘东道坑’那一带的山上,有砍不尽的柴禾,拿下来就是‘钱垛子’,真是个宝山呀!可惜就是山高岭大,没有道路,大车上不去,柴禾也运不下来。”
老农冯田的一席话,引起朱贵很大的兴趣。回到大队,他马上召开了支部委员会,研究这件事情。有个支部委员说:“你才来,还不知底细,过去日本人就想砍伐山上的木柴,强迫几百人修路都没修成。咱们大队要啥没啥,还是别浪费人力吧。”朱贵说:“行与不行,不是我们几个干部所能决定的,应该同群众商量商量,听听群众的意见。”会后召开了社员代表会,讨论这件事情。十二队队长杨万之说:“现在和过去可不一样了,日本修路,是要抢咱们国家的财富,强迫出劳工,谁愿意给敌人出力卖命呢?”社员汪振山接着说:“对呀!今天修路是为了自己过好日子,大伙一定加劲干!”代表们都要求修一条路,打开“东道坑”宝山。
为了摸清山上的资源分布情况,做好修路施工、开采计划,朱贵和支部副书记陈德顺、大队干部李殿阳等亲自去勘察。只见“东道坑”山高坡陡,荆棘丛生,要在深山峡谷中开出一条路来,确实要付出一番艰苦劳动。他们用斧头、镰刀,一面砍伐荆棘,一面前进;一面勘察,一面划线、插标、钉桩。李殿阳看到朱贵累得腰直不起来,手上脚上磨了那么多血泡,就劝他说:“朱书记,你歇一会吧,我这土生土长在山沟里的人还累得够呛哩!何况你呢!”朱贵说:“累点算啥!为广大群众创造幸福,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幸福,共产党员应当永远做开路先锋。”他们上了四次山,跋涉了一百五十余里,终于完成了修路的勘察任务。
修路开始了,社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很大。朱贵一面参加指挥,一面劳动,抡大镐,挑沙土,抬石头,总是拣重活干。社员们休息时,他又和副支书陈德顺到七、八里远的山脚下,为社员们挑开水、背干粮。不久“东道坑”的深山峡谷中,出现了一条八里多长的宽敞的大车路。“宝山”被打开了,他们根据保护山林和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原则,开始了有计划的砍伐,大批的柴禾源源运下山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全队就砍柴三百六十多万斤,收入六万六千多元。由于副业收入的增加,1960年每个劳动日的分值按原计划实现了,全大队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老社员冯田捋着花白胡子激动地说:“朱书记真是好干部,想不到他根据我说的那么几句话,带领着大家开发了这座‘宝山’。”
找到坡地增产的办法
今年春天,“三包一奖”方案落实后,各生产队都订了超包产的计划。朱贵检查增产计划时发现,有些队只有增产数字,没有增产措施。他想:没有措施,增产是没有保证的。当时有的干部说:“叫各队列上它几条就行了。”朱贵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措施是实现增产的保证,要订得切合实际,切实可行,才能保证增产。要这样,不去发动群众,怎么能把措施定好呢!我觉得,咱们队过去生产所以落后,正是因为有的干部忽视了依靠群众,没有走好群众路线。”朱贵建议大队干部分片包干,深入生产队,跟队干部一起,发动社员讨论制定今年的增产措施。
2月的一天,朱贵来到八队,看见老农史玉泉正在山坡地上垒坝墙,就走向前去问道:“老大爷,你在干什么活计?”“把倒塌的坝墙子修修。”“这会修这干啥呢?”朱贵的询问,勾起了史老汉一大套议论。他手指着脚下的一片山坡地说:“这一道沟是五十多亩地,往常年最少打一百多石粮。可是去年,唉!只打了六十多石,你知道是啥理由?”没等朱贵再问,他又继续说:“就是因为近二年这百十道坝墙塌了没有修,有点粪土都被雨水冲走了。山沟的庄稼人常说:‘种地不打粮,赶快垒坝墙’,这是多年来的增产经验呀。”朱贵一听,觉得史玉泉说的头头是道,回到大队就召开了支部委员和大队干部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大队干部李殿阳说:“闸山沟、垒坝墙,这是山区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费工不多,当年就能得益,这两年大队把这事给忽略了。”朱贵说:“社员正确的意见,我们应当虚心采纳,这样才能把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根据支委会的建议,队委会决定把“垒坝墙”作为争取今年丰收的一项主要增产措施。
党支部的建议得到生产队和广大社员的拥护。三队队长何兰林说:“大队这个主意算是出到社员的心坎上了。”为了进一步调动生产队的积极性,大队根据各生产队山地的多少,又在包工数字以外,增加了一部分农田基本建设用工,规定这部分工也参加当年分配。这样,各生产队的积极性更高了,都合理地安排了劳动力和农活,很快行动起来。现在全大队已修好和新垒坝墙一千五百多道。
因地打井出水快
在一篇日记里,朱贵写了这样一段话:“离开财贸工作,下放农村,开始了新的生活。过去讲的是货币流通,资金周转,多储蓄;现在要讲清明、谷雨、立夏、小满怎样抓节令,怎样多收粮。对农业这门科学,我还是个门外汉,必须树立‘不耻下问’的态度,向基层干部,向老农,向所有群众学习。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才能担起领导农业生产的重担。”
朱贵来到上窝铺大队以后,就是按照党的指示和自己的诺言进行工作的。他处处以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于社员。有这么一件事:为了支援工业生产,要供应鹰手营子煤矿工人一部分菜蔬,大队接受了公社党委的建议,决定种三百五十亩。种蔬菜必须有水源,大队干部考虑到全部菜地的需要,建议在“小园子”打一眼大井。动工后,三十个人,干了两天只挖了二尺深,社员们干劲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朱贵想:过去只要党支部号召一声支援煤矿,社员们都会说:“人家矿区为了支援咱们的生产,付出多大力量啊!咱们支援不好工业,对得起工人老大哥吗?”干起活来都是争先恐后,怎么这次社员们干劲不足呢?朱贵深入到社员中去了解,原来大队和生产队共同决定在这块地里打井没有和社员们商量,社员们认为这块地打井不行。刘德福说:“朱支书,大队不和大家商量,就确定在这里打井,一辈子也打不出水来。你看,这块地紧靠山根,底下全是大石头。”“那么你说在哪儿打井好呢?”朱贵虚心地问。刘德福指着离这里约有三十米远的一块低洼地说:“在那儿打,挖下三、四尺深准见水,还得旺。去年我在那儿挖过萝卜窖,挖下三尺就冒出水来。”朱贵又征求了其他社员的意见,社员们也都这么说。朱贵根据群众意见,建议大队管委会研究,最后改变了决议,挪了地方,果然挖下三尺深,水就突突地冒出来了。社员们看见自己提的意见被采纳了,人人干劲倍增,三天就完成了打一眼大井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