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多不如少 以少胜多——戏曲美学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07
第7版()
专栏:

多不如少 以少胜多
——戏曲美学随笔
曲六乙
戏曲艺术的技术性很强,程式动作非常丰富,可是有见地的艺人运用它们时,往往不以多来炫耀自己的表演才能,他们遵循的准则是:“多不如少,以少胜多”。
艺术形象要求丰满多采,但艺术家塑造形象时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安到形象的身上的。有些演员演《四进士》的宋士杰,在公堂上被打之后,摇头晃脑,吹胡子、瞪眼睛,大洒“狗血”,舞台形体动作很多,却使人感到腻烦。周信芳同志表演时就与众不同,他一边回答贪官顾读打得不公,一边把全身愤怒、压抑的情感全部集中在右手,激烈地颤抖着,除此而外,整个身姿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但内心动作是非常丰富强烈的。观众懂得艺术家是把不甘心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满腔愤怒,把需要爆发而又不能当堂爆发的仇恨力量,全集中在右手上,更确切地说,是集中在右手指上表达出来。抖动的幅度虽小,却非常震动人心。这是因为艺术家没有把观众的注意力平均分散在众多杂乱的形体动作上,而是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地吸引到右手指上,这就会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印象。
已故的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讲究“武戏文唱”,不妨说,在武打的处理上,也具有这个“多不如少,以少胜多”的美学见解。有些人演《长坂坡》的赵子龙,尽在武打上取巧,仿佛打得越多越精采、越火炽,这不但容易疏忽人物性格的刻划,演员也常累得气喘吁吁,亮相都不能站得稳、静、沉。杨小楼演赵云密切结合人物性格。他的武打设计不多,但却是最精采的把子,演来精力充裕,亮相时非但看不出气喘,简直是纹丝不动,有着高度的塑形美,这就会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和满足。
一位朋友告诉我梅兰芳同志的一句话:“演员对程式动作的运用,大体都经过少、多、少三个阶段。”这是根据他的亲身体验概括出来的引人深思的话。孩子们初学戏,能掌握的程式动作不多,舞台经验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能够设计的形体动作就不很多,有时不免显得简单,不够丰满多采。到了青年时期,或者叫半成熟时期,演员的舞台经验逐渐丰富了,学到的程式动作多了,为了表演得红火些,或者主观上想要以多取胜,来塑造人物形象,设计的程式动作,虽然多,却未能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致容易产生内容浅薄、形式繁纷的现象。到了艺术成熟时期,就慢慢懂得表面的红火,未必等于深刻,以多取胜反而显得琐碎累赘,懂得了以少为精,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用最洗炼、最有典型性的程式动作刻划人物了,因此相对来说,程式动作反而比第二阶段少了一些。第一阶段之“少”,一般是稀少的少,第三阶段的“少”,则含蕴着丰富的艺术内容,实际上它比第二阶段的“多”,不知要多多少倍哩!如《画论》里说的:“化千万笔为三五笔者”。那“少”,正是“精”的代词!梅兰芳同志本人就早已达到了“精”的阶段。熟悉他的戏的观众会告诉你,他如今演《游园惊梦》的杜丽娘,比起几十年前,表面看来,程式动作少了,杜丽娘的形象走上更文静、端庄的路子。她在同柳梦梅相遇时,只用了几个躲闪的身段,就那么深沉细腻地刻划了古代少女初恋时似嗔似羞、半推半就,渴望爱情的微妙心情。应该说,那舞台动作的精,正是艺术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才可能出现的。
艺术的成熟与艺术的实践和丰富的阅历有关,因此同演员的艺龄成正比例,但上述的少、多、少,只是指一般的过程,并非说少年演员就不能达到半成熟和成熟阶段;甚至应该承认,今天在党的教导下,一些有天才的青少年演员,已经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少、多、少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但过程尽管可以缩短,却很难超越某个阶段。比如由第一阶段的“少”,飞越到第三阶段的“少”,或者开始第一阶段就是多,再径入第三阶段的“少”。一般说来这是有困难的。第二阶段的多,是从由第一阶段的“少”,逐渐积累起来的。而第三阶段的少——精,则是经过刻苦的磨炼、长期的钻研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把那第二阶段的“多”,加以淘汰、压缩、凝练的必然结果。《画论》也讲究用笔以简(即精)为贵,但又指出:“不到大家地步,万万不能以简见长。”可见简(精)是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方能获得的。我们不妨说,没有第一阶段的少,就没有第二阶段的多;没有第二阶段的多,也就不会有第三阶段的少——精!第二阶段比之于第三阶段,在形体动作上是十不抵一的,反之,第三阶段比之于第二阶段,在形体动作上由于是最精练、深刻、典型的,所以是以一当十。十不抵一是以多为胜,这反映出对自己艺术表达力的不够信任,因之是不足取的。而以一当十则是贯彻以少胜多的艺术准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大有好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