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生动的会议 深刻的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3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生动的会议 深刻的教育
  戴国强 姚振发 单德馨
在苏北,这些日子已有几分初冬的寒意。宝应县安丰公社东荡沿岸的几处农村,却洋溢着欢声笑语。原来这个公社的崔渡大队正在热烈地评选好社员。
汪家兄弟谁得奖
河南岸的东头,叫汪庄生产队。在这里的评选会上,嫡[dí]堂兄弟汪学仁和汪学余被大家提了名。好几个社员提出汪学仁应该受奖有这样几条:劳动积极,工作带头不怕苦,开会认真肯发言……。对汪学余,大家也讲了许多事迹。有的说,他说一不二,苦活重活抢着干。有的说,别看他不大言语,可是看到危害集体利益的事却要批评。比来比去,两兄弟难分高低。
会议经过一段冷场以后,社员汪学良发言了。他说:“这兄弟俩的确都很好,但学余比学仁表现更好一些。”
“对,别的不谈,看看他们管的两条船就分出高低来了。”社员汪学建赶着补充了一句。
提起这两条罱[nàn]泥船,大家都知道,原来是队里的两条好船。可是,现在显出差别了:汪学余保管的一条,还是黄橙橙崭新的;而汪学仁保管那条,已经是船底渗漏、船身发灰、连船头也坏了。汪学建说:“这是对集体的东西爱护不够。”提起汪学余爱船,大家都说他“胜过自家的东西”。汪学余每次罱泥回来,就是掌着灯也要把船洗得干干净净;船有点小毛病,自己就动手修修补补;要是别人用了船,一定要检查好几遍。
船的事情一摆开,会上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说:船是水乡种田的宝贝,怎么能不爱护呢?谈到汪学余爱护公共财物,汪学道还说了一件他亲眼看见的事情:一天傍晚,汪学余收工回家,看到一部水车车轴折断,浸泡在水里。他立即下水修理,一直忙到天黑,把车安好才回家。大家听了,都一致同意把奖品授给汪学余。同时对汪学仁也提出了一点希望:要多学汪学余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争取在下次评选中同上光荣榜。
关于“噜囌嘴”的分歧
人们常说,前场生产队的保管员高士才是一张“噜囌嘴”。可是,在今天的评选会上,他静静地坐在那儿,听人家对他发表意见。
提高士才当优秀社员的人,有的说他管理场头没有出过事故,有的说他干活总是挑重担。正当人们表扬他的时候,黄丰年的婆妈黄徐氏却说了一句:“我不同意”。她的理由是:“噜囌嘴”总是要什么“制度”呀,“手续”呀,“队里的人都要像
‘噜囌嘴’那样,真要把人烦死了!”
“不!我看队里的人要是都像‘噜苏嘴’,今年得到的超产粮还要多哩!”一个劲磕着烟袋的高士玉讲话了。他说:“‘噜苏嘴’全是噜囌的好事,对大家有利的事。”多数人都觉得高士玉的话有道理。他们认为,“噜苏嘴”坚持制度和手续是对大家负责。
高士才的事一扯开,会场气氛活跃起来了。黄开喜说:“高士才不光是动嘴,他还有一双勤快手,对大伙有利的事都积极去做。”
秋耕开始,黄开喜犁头上缺一个犁铧就歇犁停耕。那天下午,碰巧高士才看见了,就不高兴地向他说:“秋种不好,夏季无望,歇下犁来,秋耕任务怎完得成呢?”当时黄开喜顶撞说:“这也要你‘噜苏’,没得犁铧总不能用手去耕呀!”高士才见他不接受意见,噜苏了几句就走开了。谁知道第二天东方才发白,高士才就奔到太仓镇去买犁铧,一个早上走了二十几里路,终于在上工前把犁铧送到了黄开喜手里。当时,黄开喜真是又羞愧,又感激。
这个故事刚讲完,大家都以钦佩的目光注视着静坐在一边的高士才,要他谈谈自己的意见。他只是笑迷迷地说:“这算得什么呢?”
耕 田 能 手 比 高 低
已经近二更时分了,庆丰生产队的评选会开得正热烈,社员们对队里的两位耕田手议论不休。
这两个耕田手一个叫何亮奎,是队里数一数二的劳动“快手”;另一个叫蔡凤昌,是个四十开外的种田“老把式”。他们都是用牛的,负责养牛、耕田、打场及其它用牛的农活。何亮奎耕田,一天要比一般人多耕一二亩,是全队获得劳动工分最多的一人。而蔡凤昌呢?最突出的是耕田质量好。这两个人究竟谁应该得奖呢?黄开祥、张汉清等几个年轻人认为:何亮奎干活快,效率高,一天能耕田六七亩,同样一条牛,一季就能比老蔡多耕二十来亩,对提前完成今年的春耕和秋耕任务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吴登满、周福同等几个老一辈的人认为:老蔡虽然一天只耕四五亩,但都是“到边到缘,又深又匀,犁犁相靠,一犁不丢”,质量好。
一直没表示意见的副队长黄士明,这时发表意见说:“干活快当然是好的,但是快中还要求好,如果只看重数量,不看重质量,对生产好处不多,害处不少。”他认为何亮奎耕田是快,但质量不及老蔡的好;而老蔡一天也能耕四五亩田,比一般人还是快,奖励应该是老蔡的。他接着向大家举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六十圩里有两块田,都是五亩。南边一块是何亮奎耕的,北边一块是蔡凤昌耕的。南边的一块田虽然早栽一天,但是耕得浅、耕得粗,草根未除,栽秧后不久,满田杂草,花了十五个人工才薅[hāo]干净。而北边的一块耕得深、耕得细,田里杂草很少,只花了两个工薅草。这两块田的作物虽然是同样的品种,施一样多的肥料,但是南五亩比北五亩每亩整整少收五十斤。
黄士明的一席话,使大家认识到干庄稼活应该是又快又好,质量第一。双方争论趋于一致了,大家同意把奖品授予蔡凤昌。何亮奎本人也表示:做事只图快不顾好,生产搞不好,得的工分再多也是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