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雨雪的感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02
第6版()
专栏:

雨雪的感情
马文
窗外春雪霏霏[fēi],窗内却引起了一阵议论。有人担心春雪对农作物不利,也有人说少量的春雪对越冬小麦、蔬菜有好处。
在城市居民中,这样的议论越来越多了,有些城市的报纸在读者调查中,发现近两年来,读者对气象报道特别关心,哪怕是几十个字的短新闻,有些人也会读上好几遍。一看到久旱多涝,不免皱眉担忧;一听说喜雨瑞雪,又立刻喜形于色。
人们对雨雪的感情变了!
几年之前,有些城市的居民还是用另一种心情看待雨和雪的。一碰到下雨,不免眉头一皱:“倒霉!”出门要带雨衣雨伞,郊游踏青也兴致大减。至于下雪,除了小孩子感到有雪仗可打,一般也无多少好感。现在却变了,经过三年灾害,人们不再从狭隘的个人生活的小圈子看待天气的变化,而开始从生产的观点注视大自然的动向了。只要雨雪下得是时候,即使出门没有带伞而被淋成落汤鸡,也会心甘情愿;一旦看到“万里雪飘”、“红装素裹”,则更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种极可贵的感情。从历史上看,我国一些进步的士大夫以至某些开明的君主,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的感情。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苏东坡在扶风做知府,久旱之后“一雨三日”,就情不自已,把新盖好的一座亭子命名为“喜雨”,还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喜雨亭记》。战国时,赵威后接见齐国来使,先不问候齐王起居,而先问岁问民:“岁亦无恙[yàng]耶?民亦无恙耶?”齐使不悦,发了一通谬论,因而被威后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顿。当然,我们现在的这种感情具有更高的水平和完全新的内容:我们不是听天由命者盼望老天爷的赏赐,而是一个战斗者注视敌情的变化;不是从上而下的,也不是旁观者的,而是作为战斗的一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这是一种可贵的集体主义感情。列宁说过:“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只有千百万人在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在千百万人对农业生产的感情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它所蕴藏的物质力量,能够加以低估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