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紧紧依靠党和群众 克勤克俭发展生产 全吉有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办林场 一面抚育天然幼壮林,一面利用小规格材生产各种小农具小商品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03
第1版()
专栏:

紧紧依靠党和群众 克勤克俭发展生产
全吉有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办林场
一面抚育天然幼壮林,一面利用小规格材生产各种小农具小商品等
据新华社哈尔滨2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共产党员全吉有和他的两个伙伴裴玉玺、李杰,从1960年7月挑着自己的行李进山,紧紧依靠党和群众,依靠老的林场,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在遍山天然幼壮林里办起了一个林场——黑龙江省宁安县斗沟子林场。
这个林场的任务是对天然幼壮林进行人工抚育,促进幼壮林迅速生长成材。现在林场已经发展到八个干部和五十多个工人,拥有一万七千公顷天然幼壮林,全吉有担任林场党支部书记。林场工人一面抚育天然幼壮林,一面用抚育时伐下的过密的林木生产各种小规格木材。在1960年9月到1961年4月林场建立后的第一个冬春,他们抚育了七十多公顷幼壮林,生产了锹把、镐把、大棍、架条、木杈等各种小规格材,供给北京、天津、无锡等地,总收入四万五千多元,除去开支,还节余五千多元。去年冬季以来,又抚育了八十多公顷幼壮林,生产出十五万件各种小木农具、小商品,还有一部分坑木、大车材、电杆柱等,总收入比建场第一年增加了两倍多。
全吉有这个1948年入党的翻身农民,以前一直在农村工作,1959年才转到林业部门。当他接受办斗沟子林场的任务时,领导上给他配备了两名干部,并指示他要用“以林养林”的办法解决困难。他虽然缺少办林场的经验,但是仍然愉快地挑着自己的一个小木箱、一个铺盖卷进山了。
他们刚进山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就和附近农村的生产队联系,得到生产队的帮助,来到了社员陈恒山家里。全吉有他们一面帮助陈家干活,一面说明办林场的好处。陈恒山的老伴很受鼓舞,腾出一铺炕来安置他们。于是,这里就成了他们的临时场部。工人陆续来了,没有地方住,生产队又把白天作托儿所的房子借给他们晚上睡觉。资金不够、没有工具,全吉有就到兄弟林场——沙兰林场借来一千元,买了二十五把斧子、十三把弯锯和两打锉刀,开始生产。第一批生产任务是为当地采购站生产十万根土篮梁,从采购站得到了一半预购贷款,共六千元。林场便开出了第一个月的工资。
经过第一个冬春的艰苦奋斗,斗沟子林场初具规模。他们自己动手砍木造房,挖土抹墙,建起了五栋土坯草房,作为林场办公室和宿舍。林场的生产也逐渐走上了正轨,工人分成工组,分工负责抚育林木。领导部门派来了技术员,指导各工组按着技术规程抚育幼林,和利用抚育伐下来的林木生产小规格木材。
斗沟子林场艰苦创业的历史,教育着全场干部和工人。他们继续发扬党的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工人的炕席破了,林场就从公社生产队买来高粱秸,发动女职工自编炕席,使集体宿舍和一部分缺炕席的家属铺上了新炕席。工人们为了降低伐根多出木材,要跪下来砍树,保护膝盖的护膝一时买不到,全吉有就买来一批垫肩,交给妻子,用自己家里的缝纫机改制成护膝,发给了工人。最近,大雪封山,运材道路被堵塞,林场的扫雪队进山开路。林场党支部又教育他们上山扫雪时住在社员家里,要帮助社员挑水、扫院子、干活。(附图片)
湖北省青山沟林场的工人们在苗圃里除杂草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浙江龙泉县的撑筏工人正在把大批木材从瓯江上游运往各地
徐永辉摄(《浙江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