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和与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12
第5版()
专栏:

和与同
赵宝煦
有些老话流传一二千年,到了今天崭新的社会里,仍然能够不失固有的光采。像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就是一例。
“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呢?
《左传》上有一个故事提到这个问题:有一天齐景公指着他的嬖[bì]臣梁丘据对宰相晏婴说:“梁丘据与我相处得可真和谐!”晏婴不同意说:“他与您的关系是‘同’而不是‘和’。”齐景公问“和”与“同”的区别,晏婴就举出佳肴和音乐来作比喻说:“厨夫调和五味来烹制鱼肉,五味中或甜或咸,各不相同,但是把它们放到一起加水烹调,不同的味道互相补充,互相调济,就做成了美味,使人吃了很可口。音乐也如此,声音有高有低,有刚有柔,有快有慢,用来互相配合,谱成音乐,使人听了很悦耳。君臣的关系也应当这样。‘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才叫作‘和’,而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和而不同,这话讲得很好。
只有人人都有这种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既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各种意见都作认真的充分的研究和讨论,才能真正求得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把各方面和各种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共同为我们的事业而努力工作。如果说,我们也要求“同”的话,那么我们要求的是这种有原则的“同”;而这个原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样的“同”,对于我们的事业是极端重要的;否则,我们的团结就会涣散,我们的力量就会削弱。但是,这样的“同”,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
有人怕出现不同意见会引起争论,似乎争论会影响团结,破坏和谐。但是团结、和谐只能是矛盾的统一,而不能是机械的一致。和,可以解释作矛盾的统一。在理论上,矛盾的普遍意义容易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喜欢追求没有矛盾的机械一致,不懂得真正的团结、和谐都只能是矛盾的统一。美好的事物总是既矛盾,又统一。彩虹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有七个颜色;钻石所以璀璨耀目是因为它的许多晶面能从不同的角度反光。我们平常爱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形容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因为千岩面貌不相同,万壑位置有差异,所以才能竞秀,才能争流。否则,形状高低都一样时,就不过是单调的一山一水而已,哪里有什么生动活泼可言?统一是个好字眼,但矛盾既然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那么统一就只能是对立面斗争的结果。统一不但是矛盾斗争的结果,而且已经达到的统一中必然又孕育着新的矛盾;新的矛盾再经过斗争又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统一。如此反复不已,事物才会向前发展。没有矛盾就没有统一,也就没有发展;机械的一致否定了矛盾,也就否定了发展。先秦诸子若都唠叨着同一的见解,当时学术文化的高度发展又从何而来?千篇一律的文章使人厌读;单调呆板的声音只能催眠。所以如此,是因为机械的一致只能意味着死板僵化,象征着停滞不前。《国语·郑语》中有两句话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这个意思。
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上,要求机械一致,事实上也不可能。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表现总是多方面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各见一面,自然难于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若要求机械的一致,众口一辞,其结果势必造成言不由衷,只是表面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对问题作出的结论或决定,必然主观片面,于实际工作有害而无利。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和而不同,实际上是人们认识真理、掌握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正确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同一事物,各见其一端,每个人得到的认识,自然很难全面。但这些认识虽非全面,却又实有所见,有其片面的正确性。因此,只有把各种片面的认识摆到一起,加以综合归纳,才有可能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在各种现象中有的反映本质,有的不反映本质。人们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的不同认识,自然也就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因此,也只有把各种不同的认识摆到一起,加以研究比较,才有可能去伪存真,作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人们要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取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而不是一个人开动脑筋就能解决问题。第二,群众有千百双眼睛看事物,各有所见。若是大家所见雷同,众口一声,那么千百万群众与一个人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所以说,人们要认识真理、掌握真理,是要求“和”,而不要求“同”。“三个臭皮匠”所以能够“凑成一个诸葛亮”,是因为他们能“和而不同”,若是都“同而不和”,则三个皮匠只不过等于一个皮匠而已,哪里能够等于一个诸葛亮?
在反映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命题中,也可看出和而不同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这里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所谓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当然是既包括某些方面相同的意见,也包括着各方面不同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所以能“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就是因为每次循环都能不断增加新的认识、新的见解。若大家的看法总是千篇一律,前后雷同,那么,无限的循环只能是简单的反复而已,“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又从何而来?
关于集中群众智慧的问题,孔子与鲁哀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说:“俗话说‘不要众人的智慧作指导就会迷路’,而现在我凡事都与群臣商议,可是国家反倒越来越乱,这是什么原故呢?”孔子回答说:“贤明的君主有事和大臣们商量时,大臣们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各抒己见,反复争辩。而现在您的臣子们却不然,不管商议什么问题,都是季孙大夫说什么,他们就说什么。若是这样众口一辞,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就是遇事和全国的人都商量遍了,国家也不能不乱。”(见《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篇》)这就是说,从领导的角度讲,不但应该“允许”别人和而不同,而且应该“要求”别人和而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作领导工作的同志表现不能倾听下面的不同意见时,往往是这些同志对当前的问题确实经过一定调查研究,或者具有一定经验,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形成某种见解,并且这种见解又曾得到相当多的人的赞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同志就很容易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真理,因而对别人的意见就根本不听了。当然,经过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确实可以对某个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听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得更周到些。即便是自己考虑的主张办法,当真是美玉无瑕,那也不怕别人提出异议,因为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科学是真理,真理是批评不倒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看到有些同志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倒不是考虑个人得失,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看法究竟是否正确,没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根本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来后,别人一表示异议,也就不再坚持。这种情况所以产生,也是由于不了解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深入的过程。认识的不断前进,正是由于不断集中各方面的一得之见。自己所见虽然不广,意见不见得全面,但是提了出来还是有好处的。这就是所谓“集思广益”。纵然自己所见是错误的,提了出来,也并非全无积极意义,正确的意见与错误的意见经过比较,可以更加深人们正确的认识。
和而不同,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正确,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提出的主张、办法更符合实际情况。而在各种意见经过互相比较,求得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团结就会加强。大家同心同德地为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奋斗,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