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开学第一天——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9-04
第2版()
专栏:

开学第一天
——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新华社记者 张丽君
9月1日的早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像过节日一样,一百多个新入学的儿童一个个穿得洁净整齐,挎着书包,陆续到校了。他们要和在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
我跟着一一班的孩子进了教室,开始了第一天的课程。面对着这一班四十二个孩子,使我惊讶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汪秀玲教师竟不借助点名册,就能毫不犹豫地叫着一个个孩子的名字。她对每个孩子是那么熟悉,因而孩子们好像也和她一见如故,显得那么亲热、自然。
课后,我问她:这么多的孩子,怎么一下子都认识了呢?原来了解孩子的工作,她和同年级的几个教师在暑假里就开始做了。当录取新生的名单到手后,她们首先就做家庭访问。暑假中,汪秀玲从城北到城南,从城西到城东,几乎跑遍了全市的各个角落,和孩子们广泛接触,从中了解他们的整洁和健康状况,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事情,对入学的看法等等,还注意到了不少孩子的优缺点。当她把每个孩子的名字和特点联系在一起以后,就再也不容易忘掉了。开学前一天,她又把记熟的名单拿出来看一遍,按个儿回忆起孩子们的模样儿来,一个个又活现在她眼前了。
汪秀玲说,自然,仅仅通过一二十分钟的家庭访问来了解孩子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在入学以后的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让孩子们多动动嘴,动动手,动动身体,从多方面来了解孩子,才能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孩子
这一天上课,汪秀玲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孩子们说话。原来,她是通过谈话了解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听讲和准备发言的习惯呢!和孩子们交谈中,她又随时提醒他们:回答老师提问时要先举手,叫谁的名字谁回答,问什么说什么,说话时站的姿势要怎么样,声音和语调又怎么样,……这些,实际上是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因为谈话进行得像聊天似的,很轻松,汪秀玲说话时的态度又是那么和蔼可亲,所以她提出的要求,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照着做了。
汪秀玲告诉我:这一班的孩子大多是从幼儿园来的。就是幼儿园来的孩子也会感到学校有显著的不同,在家里长大的孩子更不必说了。幼儿园是以生活辅导为主,以游戏为主,园里的布置处处表现了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小学恰相反,是以学习为主。一进学校门,就是“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的标语牌,教室的座位是一人一座,处处符合以学习为主的特点。教师的责任就要善于引导孩子适应学校的环境,而不使他们感到吃力、乏味。汪秀玲和同年级的几个教师除了在教学态度、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慎重地作了研究外,对教室的布置也作了一番细致的考虑。因为孩子们是喜欢新颖的,教室既不能像幼儿园那样布置得花花草草,却又要能吸引孩子,要处处给以学习为主的启示。她们在教室里挂了一幅毛主席像和四幅儿童画。画的内容都是和第一天教师所要进行的“入学目的教育”有着联系。
教育孩子
开学典礼会上,老校长陶淑范像个慈祥的老母亲谆谆教导着她的孩子们:要做一个毛主席的好学生,也就是做一个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
要做一个好学生,从第一天起,教师就向孩子不断进行这种思想教育,加深孩子们的印象。
发新课本了,汪秀玲告诉孩子们:这本语文课本有拼音,有四百多个生字,学完这本书就可以看书,看报,还可以写信。然后她又讲算术课本:学算术的用处特别多,当工人,盖楼房要用多少砖?当农民,种一亩地要多少种子?当解放军,枪要打多远?反正都离不了算术。她启发着孩子们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要求他们做个好学生,认真地学习。为了学好这些课,就得好好爱护这些课本。她由远及近,具体地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些爱护书本的办法。
而课堂常规教育更主要的是告诉孩子怎样上课,怎样专心听讲,贯彻耳、眼、脑并用。她一边讲一边就表演着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闭着眼睛试试,问他们:老师在哪儿讲话知道吗?老师讲的时候还得比划着是高的,矮的,大的,小的,不用眼睛盯着行吗?老师要提问时,叫的是张梅还是张玉梅呢?不用耳朵听着行吗?所以要求他们:老师讲到哪儿,就得想到哪儿。
开学第一天过去了,我从孩子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教师为他们所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已经取得成效。每个孩子都那么聚精会神,认真地听着老师一句句的教导,好像在说:老师真好,我一定听她的话。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