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要占领这块阵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8-21
第6版()
专栏:

要占领这块阵地
白彦花
小时候,我是个“评书迷”。离家几里的小镇上,茶馆里经常有人在说评书。一放了晚学,便匆匆忙忙地跑去听。这些说书的,说的无非是《施公案》、《彭公案》、《济公传》之类,说书人手舞足蹈,绘声绘色,说到紧要处,便把醒木一拍:“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下回”到底如何“分解”,在听众中留下一个悬念,于是下一场又赶着去听。
听评书是一种娱乐,但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你去听武侠小说之类的评书,你就受到封建主义的教育。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其影响真是不可估计。有一个时期,我就是满脑子装的“飞檐走壁”,“口吐一道白光”之类的东西,连功课也不愿意做了。这真是害人不浅。
许多年不回家了,家乡的人来信说,镇上的茶馆里还是有人在说评书,不过说的已不是什么公案小说,而是《红岩》、《林海雪原》等等革命故事;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向群众讲革命英雄,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真是一个大的变化,这样做做得对。
前几天《光明日报》上登了一幅华君武同志的漫画,说的是新华书店的同志要下乡了,灶君和灶君奶奶商量着逃命。事情正是这样的。农村这块阵地,社会主义的文化不去占领,封建主义的文化就要去占领,革命书刊、科学书刊不下乡,充满封建迷信毒素的乱七八糟的旧书就会泛滥起来;不演唱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新曲艺,宣扬封建迷信、低级庸俗的旧曲艺就会抬头;不演好戏,坏戏就会充斥舞台……
文化应该下乡。农民之需要文化食粮,不仅是为了在劳动之余娱乐一番,而且是为了受教育。我们有义务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的教育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农民也有这样的迫切的要求。他们看了好的电影,好的戏剧,听了好的曲艺,往往历久不忘,经常谈论,作为相互教育的好的材料,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提高了一步。有的人认为农民群众看戏、听曲艺等等,无非是满足文化娱乐的要求罢了,有谁是为了受教育而去娱乐的呢?事实证明恰恰不是这样。
人们看了电影《槐树庄》之后,郭大娘的光辉动人的形象就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实际生活中学习的榜样。看这样的电影,对他们说来,既是娱乐,又是上了深刻的阶级教育的一课。娱乐和教育是融为一体,而不是截然分开的。当然,为娱乐而娱乐的东西,农民也爱听,也需要演唱。唱一唱《千里送京娘》,唱一唱《群英会》,群众听着也觉得有趣,然而无论如何,《罗昌秀》、《劫刑车》等现代曲目,对他们说来,更有现实的教育作用。
因此,“文化下乡”,不是把什么样的“文化”都一古脑儿地送下乡去,而是有选择地,把适合于农民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东西——好的书刊、好的电影、好的戏剧、好的曲艺……送下乡去。那才能使农民既得到娱乐,也受到教育;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文化才能在农村生根、开花,象征封建文化的“灶王夫妇”之类才会急着逃命。这样,我们的农村就会出现崭新的气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