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让短篇小说在农村扎根落户——农村读物丛书短篇小说集介绍和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1-12
第5版()
专栏:

让短篇小说在农村扎根落户
——农村读物丛书短篇小说集介绍和杂感
侯金镜
中国作家协会农村读物工作委员会编选,作家出版社出的三本短篇小说集正在农村中发行。此外还有一本报告文学集和另一本主要内容是贫雇农家史,书名叫《仇恨的火花》的集子,也马上要送到农村读者的手里了。
笔者因为参加了这几本集子的一部分编选工作,想占用这一版的一点篇幅,向农村读者介绍这三本短篇小说集,顺便也对热心向农村推广文学读物和关心农村文化生活的同志们说几点感想。
为什么要编短篇小说的选本?这是因为农村读者选读短篇和选读长篇有一点不同。长篇小说是成书,优秀的都在农村大量发行,读者无论购买、借阅都很方便,选定了一本,有书在手,读下去就是了。可是好的短篇却分散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农村读者既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无此条件去翻阅这么多报刊。即便有评论介绍,有读者的口碑相传,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作品。特别是过去发表的好短篇,读者现在有需要,想重读一遍,就更不容易找寻了。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给农村读者以方便,才编了这几本集子。以后还想每隔一个时候就编选一本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集子,供农村读者阅读。
三本短篇小说集共编入三十九篇小说(其中有几篇是中篇,篇幅长些),是从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一直到一九六二年——整二十年间的作品里选出来的。都是优秀之作,既于社会主义思想锻炼有益,艺术描写上也各有所长,能吸引读者反复诵读。其中又有好多篇曾经在读者中广泛流传,打动过读者的心的。多年以来爱读短篇的读者,翻开目录看,有不少篇是大家读过、传诵过、能回忆得起来的;有的曾被改编成小戏或电影,现在读来不但不陌生,而且更亲切,更有一重趣味。
又为了读者阅读的时候醒目、方便,大体上按作品所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内容分编成三本集子。第一、二集多是写过去的生活,可帮助读者从革命历史斗争生活中汲取力量;第三集多是写社会主义时代的生活,读者更可以从现实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得到更直接的教益。
第一集的作品,侧重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生活,大都是描写农民从旧生活(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到新生活(觉悟、斗争、翻身)的变化,从受苦、受难、受屈辱到起来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新型农民的变化。这个翻天复地的变化在十二篇小说里又是从多方面来描写的,粗略说来,例如从《李有才板话》到《村仇》等几篇,有的正面或侧面地写地主的剥削以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有的用生动、真切的故事揭示了是农民养活了地主,而不是地主给农民以恩赐的真理。像从《正月》、《我的两家房东》到《春大姐》这几篇从农民(特别是妇女农民)怎样冲破封建宗法势力的束缚,来表现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由《传家宝》到《三走严庄》又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农民在反封建斗争中怎样改造了自己,以及农村旧习俗的被破坏,新的家庭关系和新的社会风气的树立。读这些小说来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分明地感觉到,这种斗争和改造都是十分艰巨、曲折,很不容易的,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启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并且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毕竟得到了胜利,使农村发生了一个翻天复地的变化。这许多作品所描写的斗争生活虽然已经过去,成为历史了,但是和今天相隔的时间不算远,中年以上的读者读来会感到很亲切,因为,封建阶级的统治已经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但是阴魂不散,余孽并未完全消除;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有无穷尽的改造世界的力量蕴藏在农民的身上,既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掀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那么,当然也能够用这双巨手来建成社会主义。——饮水思源,重温历史,加深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记忆很有好处。可是,中国农民走过来的这一条道路,在今天,并不是每一个农村青年都熟悉、都懂得、都能理解的,就是在某一些成年人的记忆里恐怕也不很牢固了,那么,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帮助他们忆苦思甜,再唤起他们的阶级自觉,再巩固他们革命到底的决心,对这一类人的好处就更大了。
第二集的十二篇小说,大都以土地革命(如《潘虎》《党费》《找红军》)、抗日战争(如《地雷阵》《荷花淀》)和人民解放战争(如《老水牛爷爷》《三月雪》《追匪记》)的武装斗争做题材。和第一集的一个共同作用是,帮助读者回忆中国革命所走过来的艰苦道路,饮水思源,认识今天的生活得来之不易。不同的是,这本集子里创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更高,更集中地写了武装起来的农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他们的集体主义觉悟、昂扬的斗志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共产主义精神等等,是怎样生长,又怎样强烈地表现出来的。这些老一辈战士在武装斗争中形成的为远大理想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宝贵的革命传统,要永远成为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总之,和第一集比较来说,第二集里面的作品感情更强烈,更富有鼓舞性,更能激励今天人们参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意志和热情。
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都选编在第三集里,分量重些,共有十五篇,其中以反映一九五八年以来的作品为最多。无论是正在解决谁战胜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无论是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进行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这本集子里都有着生动、振奋人心的反映。老一代农民摆脱旧的思想负担,坚决走集体化的道路(《不能走那条路》《三年早知道》),和自然灾害以及各种困难作斗争的英雄气概(《严重的时刻》《沙滩上》《一盏抗旱灯下》);农村青年立大志,把青春和知识献给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事业(《惠嫂》《耕云记》《新结识的伙伴》)等等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宝贵的是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崭新的——有干劲又扎实、有革命热情又有求实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又放射着理想光辉——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不断革命,勇于推动社会前进、勇于向自然作斗争的多种人物。农村读者固然需要从革命历史斗争中汲取力量,而更重要是从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和斗争中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第三集对于农村读者可以起到更直接更有力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
总括起来说,在编选《农村读物丛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农村正在进行以阶级教育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编书人想使这几本集子成为配合这一运动的形象化的、生动的读物。又为了使它们流传得更远些,又特别注意到农村读者的口味、爱好和欣赏习惯,努力做到使选入的作品在思想感情、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具有民族化、群众化的特点。至于,这几本集子选得好不好;合不合读者的口味,当然得等发行下去以后,听读者的评定,上面所介绍的当然只能是编书人的想法和愿望。
下面该回过头来,向热心向农村推广文学读物、关心农村文化生活的同志们来说几句话了。
编这几本集子,希望在农村传播开,这只是目的之一;还有另一个志愿,就是想借这几本书的出版,在农村推动助成一种读短篇的风气,让短篇很快在农村扎下根子,能征服更多的读者。
应该承认这个事实,优秀的长篇小说在农村已经发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开始站住了脚根。短篇走得还不远,在农村的影响还不能说是已经深入人心。短篇创作怎样更鲜明地抓住农村社会主义生活(当然也包括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做准确、有力又有鼓舞力量的描写,能够打动农村读者的心;语言、结构方法,和叙述描写方法更进一步民族化、群众化,能够启发农村读者更大的兴趣,吸引他们,使他们读来更入迷。要做到这两点,当然还需要我们的短篇小说家继续做很大的努力。可是,似乎还不能得出这样的论断,说是全部短篇小说的质量(包括内容及形式)都不如长篇。事实上,从开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生活、内容结实而又能向农村普及的短篇的数量不能说很少。已经有若干位短篇小说家为农村读者所熟悉,有些作品被改编成影片、戏曲和曲艺,在农村受到欢迎就是一个证明。也不能得出这样的论断,说是农民听大书有传统习惯,所以长篇小说的成书就相应地流行,而短篇不能适应这习惯,因而这种形式就不能吸引农民读者。目前主要是发表短篇的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并不算少,可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的需要又是一个证明。短篇还没有能够在农村读者中扎根,固然有短篇创作本身的原因,也有农民读者传统习惯的原因,除此而外,对短篇的宣传、推广、组织等各方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一部和一篇作品来说,在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丰富方面,在情节可以有大曲折大变化的引人入胜的方面,短篇比起长篇来,自有其所“短”,不过短篇也有长篇所不能代替的所“长”。所以笔者在这里想强调一下短篇在农村需要大力推广的重要意义。其理由,想来大约有:
第一,短篇正因为篇幅短,只要是能在阅读开始的几分钟就抓住读者的作品(短而沉闷者除外),一口气能读完,花不了多少时间,而又开卷有益。这当然还不是最主要的理由。第二,短篇反映生活最迅速,现实性也强,当前农村工作的任务是怎样执行的,具体政策是怎样贯彻的,农村生产和生活面貌正在发生怎样的新变化,新人、新思想、新风气又在怎样不断的日新月异的生长和发展,这一些只有短篇(报告文学、散文、短诗也在内)才能够马上反映出来,让读者看到、感受到。虽然作品里所描写的是彼地、彼人的生活,但是读来就像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不只是亲切,也能发生一种直接又具体地影响读者的感情和推动工作和生产的力量,产生一种更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教育作用、社会主义集体劳动的教育作用、培养共产主义品德风尚的影响作用。如此说来,短篇小说的社会功能(只强调其一面吧),由于能更迅速的反映生活,也就能更便于在政治思想工作的宣传鼓动工作中加以运用,做农村工作的干部也正好用来做进行活的思想工作的教材。前年整社的时候,有的县委会在大会上推荐《沙滩上》,让基层干部读,砥砺他们不骄不馁,再接再励的精神,这就是一个好例子(见《文艺报》一九六三年第二期《记一次“关于小说在农村”的调查》)。第三,还有一个社会主义文学在农村占领阵地的问题。农村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旧书还在流行,并没有绝迹,旧曲艺的曲目也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让社会主义文学来全部占领这个阵地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长篇小说打先锋,走在前面已经占领了一部分阵地,但战果仍急待巩固和扩大。这就需要短篇也参加进来和长篇小说并肩作战,一起来挤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小说,并且取而代之。农村中封建主义的文学,又多是依靠旧艺人得以流传,可是改革旧曲目,特别是长篇评书和鼓书又是一个艰巨庞大的工作,也就需要短篇来配合和支援,用短篇改编成新曲目总还容易些。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村知识青年中的热心分子来讲故事,而用短篇做蓝本来讲短故事,可以来得更快些,更容易做到。(上海的“故事会”和华北地区有些县组织的“讲书会”就是这样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一个文化上的战略任务,需要扩大短篇在农村的影响,和长篇以及其它文艺形式互相支援,互相补充,一步一步挤垮、扫清农村腐旧的文艺活动,巩固、扩大社会主义文艺在农村的阵地。
如果这几个理由是对的,那么目前短篇作品发表尽自发表,读者能不能拿到手,读不读都听之任之,不去从多方面认真去做(或做得不力、不得法)组织推广工作的状态就应该马上改变了。
做组织推广工作有多种途径,这里择其要者提供几点意见:
将短篇送到识字的、能够直接阅读短篇的读者手里,这是一个方面。各县的新华书店和文化馆、站对作品的宣传工作,对读者选购作品常常发生很大的影响。过去侧重对于长篇小说的宣传和推销,这很必要,今后也希望分出一些力量来为短篇集子做一些工作,引起读者的注意,把他们在注意长篇的同时,也对短篇发生兴趣。要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出版社的帮助,发出预订书目的时候,在提要说明上也突出地宣传一下那些优秀的短篇集;还需要评论(特别是报纸上的评论)的帮助,对于确实适应农村读者需要的短篇集做认真的分析和推荐。这才能够给新华书店和文化馆、站的同志们做推广的根据。另外,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报纸上选载优秀短篇来发表和选载,所发生的影响比文学期刊要大得多。如果做得经常,其收效就不可估量了。报纸需要的作品要短到能够一次登完,只是现在短篇的篇幅仍然太长。“短些、再短些”,为了使短篇能获得更多的农村读者,向作家再呼吁一次也还是必要的。然后,就联想到文学期刊,各刊物都团结了一批作家和青年作者,发表、评论他们的作品,这很必要。但是拔尖的作品总是分散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各省市的刊物能不能为本地的农村读者着想,每年也转载几篇其它兄弟刊物上的好作品,或者增加一个小栏目,做及时推荐,哪怕只扼要的介绍一下内容和故事,对农村读者选读作品,也就给了很大的帮助了。
扩大短篇的影响,把它们推广到不识字和没有读书的时间和读书习惯的人们中间去,又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中央和各省的广播电台已经持续不断地做了许多工作,经常播送短篇小说,而且为了适应对象的听觉,几乎每一篇都经过重新编写,这是一件很繁重、很有创造性的事情。去年《文艺报》的一篇报道中,有很丰富的事例说明了这一工作在农村听众中得到的成效。用短篇的材料绘制成连环画,改编为戏曲和曲艺节目,拍摄成为影片,这是用短篇做底本,化为别种艺术形式,推行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又是一个更重要的途径。近日用各种形式改编的《李双双》和上海评弹界用短篇改编曲目的活跃,都是大好事。组织农村知识青年说讲长短篇小说,是近年来开辟的一个新途径,引起了各地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的重视。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热心于讲故事做宣传的积极分子也不会少。农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会给这种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故事会”“讲书会”是一种新生的事物,也需要帮助和总结经验,并且普遍的推广。
说了上面一些,笔者的本意还不是“为推广短篇而推广短篇”,因为这毕竟是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文艺生活和移风易俗的一个环节,举一就能反三,此外,农村文艺活动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要更积极更有成效地来做,让我们文学艺术工作更好地为农村、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