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把试验做给农民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9
第5版()
专栏:

把试验做给农民看
本报记者 顾迈南
今年五月十九日,河北省保定专署用紧急电话通知全专区二十二个县和保定市,请他们各派一位红旗大队的队长和技术干部在五月二十二日到新城县乔刘樊公社去参加小麦施磷肥的现场会议。
给磷肥恢复名誉
各县市接到电话后又简单通知给会议的参加者。于是,接到通知的人对会议的内容纷纷猜测起来。有的猜想:也许是国家积压的磷肥太多了,推销不出去,开会推销磷肥。有的猜想:一定是动员大家去买磷肥,不然为什么只通知各县的红旗大队去呢?这是让红旗大队去带带头。还有的人索性把公章也带上了,准备如果国家不要钱白给的话,就盖章领回来。然而,人们又发愁地想,把磷肥弄回来又怎么办呢?这种肥料对庄稼不起任何作用,农民早就对它失去了信心。
参加现场会议的人,来到乔刘樊公社,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一带农民中名誉扫地的磷肥被这个公社的农民当成宝贝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又惊又喜地看了一片又一片丰收在望的样板田,他们发现分布在全公社十个生产大队的十三大块样板田里的小麦,总的生长情况是:凡是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的长得株高、穗大、粒饱;那些单施氮肥的,颜色虽绿,但是植株和穗子又矮又小;单施磷肥的,植株虽高,但颜色较黄;最差的,是不施化肥的小麦,同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的比较,这种小麦平均要矮一尺左右。
每一块样板田,都用了上面四种对比的方法,一片紧挨着一片,庄稼长得怎样,看了一目了然。绝大多数来参观的人在这个事实面前,都得出一条结论:应该给磷肥“恢复名誉”。但是,也还有人不免提出了疑问:“‘灰面面’(磷肥)能起这么大作用?这东西在我们那里净往坑里扔。”这话被乔刘樊公社公辛庄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张珍听见后,着了急,他说:“哎呀,往后可千万别扔啦,要是你们不要的话,我们买!有多少买多少。从前,我们和你们一样,也认为磷肥对庄稼没用。现在我们算是‘认头’了!”
深入实际 反复试验 做出样板
张珍和乔刘樊公社的社员们对磷肥的看法是怎样转变过来的呢?
乔刘樊公社位于河北省新城县西北部,这里低洼易涝,土质瘠薄,有些地方还有轻度的盐碱,庄稼的产量历年来一直很低。一九六一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这个公社的平安店大队建立了一个研究基点。这个基点的研究人员中有研究轮作的,有研究深耕的,有研究土壤微生物的,还有研究肥料的。他们打算在这里长期住下来,探索使低产变高产的有效途径。试验开始之前,研究人员们对低产的原因作了广泛调查。他们发现,这里的每个生产队都有磷肥,但是都不用,有的把它填了坑,有的用来垫了牲口圈。社员们提起磷肥来都直摇头。
磷肥难道真是没有用处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九六一年秋天,基点的研究人员梁德印、朱如源在肥料专家陈尚谨的指导下,对三亩小麦作了对比试验:有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的,有单施氮肥的、有不施化肥的。第二年春天一看,凡是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的麦苗都返青了,而且长得十分茁壮;其余的都委靡不振。看到这种不寻常的现象,研究人员们又喜又忧,喜的是这种现象是过去多年来在研究单位作试验时从未发现过的,因此曾经得出过“磷肥在华北地区无效”的看法,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可能是错了。忧的是,不清楚这三亩地的历史,会不会是由于肥力不均、茬口不同和盐碱的影响因而使麦苗的长势不一样呢?大家讨论的结果,决定再到生产队的大田里去试试。
一天,梁德印来到公辛庄大队向第二生产队队长张珍提出了想和社员一起作试验的要求。张珍听了沉默半晌说:“磷肥没效,我们试过。”梁德印把三亩小麦试验地的出苗情况说了一遍,张珍又说:“咱不用耽误这个工夫,这东西要是管事谁还扔它?要是你同意的话,咱光试氮肥吧,‘灰面面’算啦!”梁德印耐心地解释说,既然是试验,两种肥料就该都试试,又给他打比喻,说明氮磷肥配合施用的道理。最后张珍勉强同意了,他们选了四十五亩地,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和不施化肥四种方法种上了春玉米。后来这四十五亩春玉米的长势还是和那三亩小麦完全一样,氮磷肥配合施用的产量最高。在这之后,研究人员又在自己的小片试验地里接连对小麦和晚玉米作了氮磷肥的肥效试验,结果也大致相同。
但是,这些试验结果并没有引起周围农民的注意,当他们邀请平安店和公辛庄两个大队的人来参观时,那些生产队长和老农一面看一面反复地问,怀疑那些长得好的是底粪上得多,就是只字不提磷肥的事;有的私下议论说:“说的这么好,种的时候咱没看见,这还不一定是怎么回事呢!”还有的干脆不客气地当着研究人员的面说:“敢情是你们把肥田粉成袋地往地里扔,那还能长得不好?”
研究人员们认真讨论了农民们的这些反映,觉得只有走出小片的试验地,和更多的农民到大田里去共同作试验,才能使群众信服。他们还决定,在大田的示范试验中,把化肥的用量降低到和当地农民接近的水平。一九六三年春天,他们和社员们商定,在公辛庄和平安店大队的十个生产队一共三百八十亩耕地里进行大面积对比试验。播种的时候,研究人员林葆、杨雨富、张定国、关松荫、周淑华等在地里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和社员们共同商量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在试验中,他们还接受社员的意见,把每亩的化肥用量折算成每垅的用量,把斤量折算成碗量,又参照采取了当地施沟粪的经济施肥办法,这些都是他们原来没有想到过的。
但是,有的社员一面试验,一面仍然流露出不相信磷肥有效的情绪,而且还不肯严格地按照计划来施肥。一天,研究人员关松荫和平安店大队二队队长崔亭争执起来,原来崔亭没按原订计划施肥,把应该施在二十亩地里的氮肥和磷肥施在三十五亩地里了。关松荫认为这样不对,怕影响到试验的效果,但是他没有能够说服崔亭。他回来对周淑华发牢骚说:“唉,和农民打交道真是难!你把嘴唇都磨破了,他还是不信。”周淑华安慰他说:“这也难怪,咱光说磷肥有效不行,农民还没有摸实呢!”
一九六三年秋天,乔刘樊公社的党委书记高嘉宾看了这些春玉米的生长情况,十分高兴,认为这给全公社的粮食增产打开了一条门路。九月四日,他和公社的其他负责人在平安店大队主持了一次现场会议,全公社十个生产大队四十六个生产队都派了一些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参加。会上,肥料专家陈尚谨讲了为什么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或种肥增产效果最突出的科学道理。大家听了和看了试验田以后,都觉得心里亮堂起来。会后,各大队都召集社员们讨论了买磷肥种小麦的事。但是,从这些会上反映出,多数社员对磷肥的肥效仍然怀疑,他们说,春玉米所以长得好是氮肥起的作用,和磷肥没关系。因此,对买磷肥的事不积极。就为这,平安店大队接连开了三次讨论会,每次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俭都是苦口婆心地讲半天,说农业科学院的同志怎样怎样说磷肥有效。大家听了,七嘴八舌地和他争起来。老农秦浩林批评刘俭说:“别人家给你条线,你就纫针(认真),五六年咱没试过?”刘俭说:“咱使的不得法。”秦浩林说:“怎么不得法?你知底不如我知底,追肥追来着,喷磷喷来着,啥作用也没有!”讨论来讨论去,整个大队才订了买三百斤磷肥的计划。
“春玉米长得好是氮肥的作用,不是磷肥的作用”,这种反映传到研究人员中间,他们恍然觉悟到这是作试验示范时的一个很大疏忽造成的。原来这些样板田大多数都只作了氮磷肥配合和不施化肥两种对比,没有安排单施磷肥的和单施氮肥的试验,因此群众才有这种怀疑。
一九六三年小麦播种前,基点的研究人员又反复认真地讨论了农民的这种反映,他们深深体会到农民是很实际的,要把一项研究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绝不象自己过去在家里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中间许多复杂的问题,只有研究人员深入实际以后,才能发现。因此,为了使群众完全自觉自愿地运用这项研究成果,他们决定在全公社每个生产大队普遍树立四种对比样板田。这样做的结果,今年小麦一返青,果然看出,氮磷肥配合施用的麦田里,麦苗长得就是不一样。于是,全公社就轰动了,当初最反对买磷肥的人连夜进城去买磷肥,老农秦浩林望着样板田笑得合不拢嘴,对刘俭说:“哎,真是眼里插柴,显眼!这回我算是信了,要是有磷肥,咱得赶紧买点呀!”平安店一队队长、老农吴增援也跑来对基点负责人王庆说:“你给我打听打听哪里有,有多少我买多少!”王庆问他买什么,他说:“买磷肥呀!”王庆逗他说:“怎么你也‘认头’了?”吴增援说:“‘认头’了,净说不行,得多打出粮食来才算本事!”
肥效大产量高 农民争购磷肥
外来的参观者对于这种大面积示范对比的方法也很满意。今年五月十四日,新城县人民委员会组织了全县十二个公社的党委书记、乡长、支部书记、大队和生产队队长等一共八百多人来这里参观时,有人夸奖说:“嘿,这个科学实验算做到家了!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好,为什么好!”
自从乔刘樊公社的社员们对磷肥的看法大变以后,当地还是一九五六年积压下来的磷肥立即被这个公社的社员争购一空,今年新城县计划买一百吨磷肥,第一批来了四十吨,全部被乔刘樊公社买来施在几千亩棉田里,目前,社员们自己作的许多对比试验都证明,在氮磷肥配合作基肥的棉田里,棉苗长得最为出色。
三年多来,乔刘樊公社的庄稼增产了,农民对磷肥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而那些成年累月和农民一起同大自然搏斗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也获得了丰收。自从全国解放后,陈尚谨就带领着一批年青人从事磷肥有效试验的研究,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他们在北京、石家庄、芦台等地的小片试验地里把磷肥当种肥、基肥、追肥,深施、浅施在各种作物上,年复一年地忙着分析和测定植株吸收了多少磷、土壤中磷的动态、磷在土壤中是怎样变化的……。但是,十年辛苦得到的结果却是:磷肥肥效不大!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直到来到大田里作试验时,才发现问题不在磷肥本身,而是那些小片的试验地不能代表大田的实际情况,小片试验地由于多年施用大量有机肥料,土壤中本来就不缺磷。而在深入实际以后,只是短短三年,陈尚谨他们不仅基本上探明了在华北低产的石灰质土壤中不同土质、不同肥力、不同作物、不同茬口、不同栽培措施等复杂条件下磷肥肥效的规律,而且深深体会到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因此,他们觉得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很快地为生产服务,必须走出自己的小片试验田,到农民中,到自然条件复杂的大田里去作试验,试验的成果一定要作到使农民相信,才能真正为生产服务。这条经验,对他们来说,和得出磷肥在华北地区有显著效果这个科学结论一样,也是非常宝贵的。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