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阶级把我们连成一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9
第5版()
专栏:

阶级把我们连成一家
鲁正平 李杏华
在湖南省慈利县广福桥公社,有个青年民兵,把两位无儿无女、双目失明的老人,接到家里奉养。人们把这件事作为新社会新风尚在广泛地传颂着。
共产党员、基干民兵萧代魁接两位孤独老人回家是一九六二年秋天的事。当时,广福桥公社三丝大队在民兵中进行阶级教育,萧代魁在会上倾诉了自己的阶级苦。他本来姓徐,有兄弟六人,他父亲一方面养活不了他们,一方面怕国民党反动派抽壮丁,把其中的四个送给别人,六个兄弟五个姓。萧代魁生下来七十天,就到了现在的父母萧增生、范童姑家里。萧增生也是个贫农,他把萧代魁接来以后,为了在萧家祠堂立祠,向地主借了三十担谷,以后利上加利,变成四十五担。只得把仅有的八亩田当给地主。为了活下去,他还得把这块田从地主手上租回来耕种。萧代魁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过了十五年。在这次阶级教育中,萧代魁哭过好几场,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阶级、什么叫翻身,他说:不想到过去的苦,不知道今日甜。
忆苦以后,党支部号召全体民兵认清阶级敌人,搞好民兵工作,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支部的号召,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好多天他都在想:怎样才能为阶级弟兄们多做些有益的事?想着想着想到了五保户萧冬生老两口。这两位老人在旧社会受的阶级压迫最深,三十多年前萧冬生的老伴唐连秀瞎了双眼,二十多年前自己又双目失明。解放后,一直是政府和公社供养着。可是,现在他们都七十多岁了,行动不便,民兵们虽然不断帮他们砍柴、挑水,但是生活上仍然有许多困难,他决心把这两位老人接到家里奉养。
一天早晨,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的人。他说:“萧冬生两老都是贫农,阶级把我们连成一家,我们家多了两个人,眼前是会增加一些困难,可是这点困难比起旧社会受的苦算得什么!”他启发父母回忆过去的苦,两位老人想到自己要不是抚养了萧代魁,一定会和萧冬生夫妻有一样的遭遇,就满口答应了。萧代魁的妻子辛珍秀过去也是受苦人,也同意这样做。
十月二日,萧代魁到了萧冬生的家,亲切地对两位老人说:“我是接你两老到我家去,今后你两老就把我当作儿子,生养死葬都包在我身上。”他怕两位老人没听清,或者有顾虑,又对老人讲了他和他的一家人对他们的一片诚心,并且说:“我们是人不亲,阶级亲。我是共产党员、基干民兵,对敌人专政,对人民关心是我的义务啊!”就这样,两位老人含着满眶热泪到了萧代魁的家里。
时间已经过去二十个月,这个由阶级感情联结起来的家庭,一直是亲亲热热,和睦相处,从来就没有发生口角。萧代魁的父母和妻子,对待萧冬生夫妇关心备至,端茶送水,问寒问暖,朝朝暮暮如此。萧代魁在处理家务事时,首先想到的是两位老人,热天给他们买扇子,冬天给他们添新帽,做新衣先给老人做,有什么好吃的怕孩子多了,老人吃不上,就单独给老人盛在一边。两老经常对人说:“我们代魁就是买个柑子、饼子也要留给我两老一半。”去年十月唐连秀大娘病了,萧代魁很着急,就请来医生给老人看病。今年二月上旬,五雷山区下大雪,天气很冷,他想到两个老人行动不便,筋血不活,比不得年轻人抗冻。冒着大雪,上五雷山砍柴,给老人取暖。两位老人说:“我们想到的,代魁早想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代魁也想到了,就是自己亲生的崽,也不一定这样贴心。”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