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农村是农业科学试验的广阔天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1
第5版()
专栏:

农村是农业科学试验的广阔天地
河北省保定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刘正位
为了适应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在党的“科学为生产服务、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一九六四年我们到河北省定兴县李郁庄公社傅家庄大队长期蹲点。任务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群众经验,改变生产面貌,提高粮、棉产量的栽培技术。
只有思想过硬,技术才能过硬
几年来,我在农村蹲点的时间不算少,但是收获却不大。过去,我总觉得科学研究人员要搞好科学试验,写出论文,才能完成任务。因此,下去之后,就搞了几个试验,整天调查记载,不去问生产。群众很不欢迎,说我是“三多三少”干部,即搞试验多,搞生产少;添麻烦多,具体帮助少;说的多,做的少。我自己也很苦恼,认为辛辛苦苦,费力不讨好。
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说:“现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这中间有一个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我进行了检查,经过反复思考,才逐渐懂得了这不但是方法问题,而且是立场观点问题。尽管“科学为生产服务”喊的很响,但实际上却不从搞好生产出发,结合生产完成研究任务,而是站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立场上,“我”字当头,追求“成名成家”的资本。方法上是自己单干,不依靠群众,不是我们为群众的生产服务,而是让群众为我们的试验服务。由于没有深入生产,情况不明,看的不准,所以对关键性的增产技术措施,提不出来;就是提出来也不敢大胆负责,认真贯彻,更不敢大胆革新,大胆创造。慢慢懂得了群众的生产搞得好搞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集体经济的巩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到支援世界革命,才感到应该把群众的生产放在第一位。
从思想上明确了科学为生产服务的道理后,工作态度也就变了。去年,我们到傅家庄以后,首先把帮助群众、改变生产面貌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于是就深入到生产斗争中去,同干部、群众劳动在一起,食宿在一起。通过和干部、社员谈心,了解到当地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无水、少肥、管理粗放;历年棉花亩产只三十多斤,历史上的最高单产是四十五斤。如何实现高产?这就是摆在我们科学技术人员面前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和队长、老农拉家常,发现了历年棉花减产的原因是苗留的稀,凡是进行了密植的就增产了。我们又分析了国内十一个典型丰产经验,基本的一条经验是合理密植。看清了密植可收立竿见影之效,把这个想法和老贫农一谈,他们表示积极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行密植的信心。
情况明了,问题看准了,胆子也就壮了。我们依靠大队党支部,帮助群众按着较好的地每亩留苗五千五百株,次地六千株,安排了密植计划,落实了地块;平均密度比过去每亩增加一、两千株,并实行了带尺定苗,保证了等距留苗,为棉花丰收奠定了基础。
干革命,就得迎着困难上
农业生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深入农村之后,必须以专业服从整体的精神,全面抓,群众生产需要什么就搞什么。下去后,群众要求传授增产棉花的技术,解决棉花生产问题,而我一直是搞谷子专业的,没有搞过棉花,确实困难很多。但是专业与专业之间并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干革命,就要迎着困难上。作为农业技术人员,这是份内的事,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于是下定决心,不熟悉就学,按着主席教导的“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带着问题学,干什么学什么,慎重对待每个技术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丝不苟地学习栽培棉花的科学技术。
为了寻求对密植棉花的管理经验,我们学习了棉花栽培学及十一份典型增产材料,还学习了《棉花蕾铃脱落生理》一书。书中指出,密植棉花中期利用深中耕调节水分、养分供应,可以控制棉花徒长;同时要彻治蕾铃期害虫,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失去平衡,就可减少脱落达到多座桃。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向群众学习。我和老农一块进行棉花整枝,通过跟班劳动,总结了他对密植棉花前期早、多、深中耕及彻治蚜虫,促进早发,带一、二个桃入伏;生长中期,加强中耕、培土、彻治蚜虫,控制徒长,并及时整枝,顶尖打早、打小,减少脱落的管理经验。
过去我总强调专业的特点,跳不出业务的圈子,怕抓全面影响了专业的特长。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现在体会到,抓全面可以博采诸家之长,丰富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生产问题。如密植棉花利用深中耕高培土,是控制徒长的有效措施之一,谷子利用这一经验,进行高培土,对壮大根系、减少早枯死秸,降低秕实率有显著作用。通过棉花的一般性技术操作,可以锻炼基本功,学到真本领,同样也可以用到谷子专业。事实证明:专业界限的门槛,不太难跨;达到一专多能,既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农村既能搞科学试验,又会出成果
农村能不能搞试验,会不会出成果,是几年来我们一直存在的顾虑。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带着主观框框下去,从个人名利出发,为试验而试验。不管能否解决生产问题,群众需要不需要,就搞起来,试验项目和群众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对不上口径。在作法上,既不让群众知道为什么搞试验,也不依靠群众来搞,最后得到一些资料,拿走了事,也不向群众作交代。这种脱离群众、脱离生产的作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从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以来,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对科学实验的重大意义,已开始有所理解。我们到傅家庄之后,根据生产需要和群众要求,帮助生产队具体安排了试验项目,成立了由队干部、老农、知识青年参加的科学试验小组,负责试验田的管理工作。在安排试验中,掌握了:(1)课题项目从生产中来,凡是当地生产中的问题和群众有分歧意见的问题,就进行试验;(2)试验田要自力更生,不脱离群众现有生产水平;(3)向社员群众说明试验的意义,取得群众的同意和支持。这样就把过去我们自己搞试验变成广大群众的科学实验活动。一九六四年全队进行十三项试验,并建立了田间档案,将管理措施及作物变化情况及时记载清楚。
在帮助群众搞好试验的同时,也注意了大面积生产及田间自然对比的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了论文《从傅家庄密植增产经验看旱薄地区棉花大幅度平衡增产的途径》,对实现旱薄地区大幅度增产有参考价值。其它项目也取得初步成果。这说明在样板田上,不但能做试验,而且还能出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