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4-13
第3版()
专栏:地拉那通讯

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
编者按:《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这篇通讯,生动地反映了阿尔巴尼亚领导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到生产第一线去的革命热情和他们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高贵品质。我国的读者可以从这里得到很大的教益和鼓舞。
最近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化措施,受到全国人民和广大干部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满怀革命热情和战斗决心,自愿下放到农村和基层生产单位去长期工作和参加劳动。他们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深入群众。他们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在工作和生产劳动中起着模范和带头的作用。他们的革命化的行动,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建设和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革命化措施,正在阿尔巴尼亚土地上开花结果,并且预示着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新胜利。
“到主要战线去,到生产第一线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这一号召,象战斗的号角,激励着阿尔巴尼亚每一个革命干部的心。要求下放到基层单位,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的申请书象潮水般涌到各级党组织。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虽然已是深夜了,爱尔巴桑区党委会还在热烈地进行讨论。已经担任十年区委书记的拉基普同志提出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的要求,他说:“党号召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请求派我到‘别里斯’农业合作社去!”
这时,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向他投出敬佩的目光。
“别里斯”是离爱尔巴桑市三十二公里的一个最边远的山区。全社有一千四百公顷(每公顷合十五市亩)土地,散布在绵亘近十公里的一条大沟两边的连绵起伏的山陵高原上。一条条深沟巨壑把这个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割裂为无数块土丘。在这个地里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山沟沟里,零散地居住着二百四十户人家。全社共有五百六十个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耕种两公顷半的山地。
这个地区不仅劳动力缺乏,而且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然而这个地区又被人们称为“湖国”,因为这儿有着大大小小三十六个湖。农民们常常坐在山巅上,眼望着这一潭潭湖水。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用湖水来灌溉土地呵!虽然经过人民政府和当地农业合作社社员的艰苦努力,修水池,安水泵,引湖水灌溉,已经开辟了一百二十公顷的水浇地,但是地力和水力资源都还远远未被充分利用。目前,小麦产量每公顷只达到八公担(每市亩产量只有一百斤多一点)。
经过热烈的讨论,拉基普同志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的要求终于被接受了。
生产在变样
我们踏着晨曦,乘着朝雾,翻山越岭,来到了“别里斯”农业合作社,访问这个社的新主席拉基普同志。
我们翻过一个个山丘,越过一道道沟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向深谷。路旁坡地上青翠的麦苗在迎风飘摆。在很多块麦田里已经修起纵横交错、排列整齐的灌溉渠。在许多地段的中间用地里捡出的石头垒起一道道防止水土流失的石墙,构成了梯田的雏形,将来经过淤积就将变成正规的梯田。拉基普同志到“别里斯”的第二天,就投入了向山谷要粮的斗争中。为了增产粮食,他首先提出保证去年秋播的四百五十公顷麦田增产的措施。他首先大抓引水灌溉,动员社员,重新整修麦田里的长达四十公里的大小灌溉渠。此外还从附近一个大湖,沿着山坡挖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引水渠,在湖旁安装一个水泵,引湖水来浇灌附近的几十公顷麦田。由于新水泵的安装,使这个湖附近的十五公顷土地也被开垦起来,使社里又增加了一大块水浇地。社员们还根据拉基普的建议,利用一个谷间凹地,修建了一个足够灌溉三十公顷土地的大蓄水池。当我们走到这个蓄水池旁时,看到一群女社员正在从水池中往正在栽烟苗的烟田里担水。
这个社不久前还采取了加强麦田管理的措施,第一次实行了麦田中耕。有二百五十公顷麦田还追施了化肥,一百二十公顷麦田用了人尿浇灌,麦苗长势很好,今年肯定增产。
“叫我飞也能!”
为了响应党的尽一切努力充分利用和收集有机肥的号召,为了推广使用人粪尿肥田的经验,在拉基普同志的建议下,全社十一个生产队每个队都修建了两个长宽三米,深一米的蓄粪池,并且在田边路旁修了公共厕所。但是当动员人们去收集粪肥时,却碰到了不少的困难。当生产队长通知各家把粪肥起到固定地点,待生产队的积肥车去运时,社员们嫌脏,不愿掏厕所。用什么办法能打破祖祖辈辈认为人粪最脏这种看法,使这宝贵的肥料为党的自力更生、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服务呢?
新主席拉基普第二天一大早召开一次党员和各生产队领导干部的会议。他在会议参加者到齐以后宣布:“今天的会议是研究怎样集粪问题,但是在这次会议上用不着大家发言,也用不着提保证,今天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口”。于是他担起已经准备好的工具,走在最前头,开始逐户收集粪肥。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社。人们在新主席的带头下,家家男女老幼都亲自动手,没用一个上午,就把粪肥送到了指定地点。这支集肥队伍象一阵暴风骤雨,把祖祖辈辈的旧习一下子冲刷得干干净净。社里八十岁的老农尼托里把拉基普拉住不放,一定要他到家里去吃午饭。老人对拉基普说:“如果不是你带头来掏厕所,什么人命令,我也不会干……是你的行动打动了我的心!”
拉基普处处走在前边,见困难就上的工作作风激发了社员的积极性。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持续了几个星期的风和日暖的春天忽然变了脸,突然间一股寒流袭来,冷风卷着暴风雪向山村压了过来。已经长起了几寸高的烟苗处在危险中。新主席拉基普紧急召开了抢救烟苗的战斗会议,号召社员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办法,保住烟苗。拉基普在简短的动员后,立即回家把自己的毯子、棉被搬来,覆盖在烟苗苗圃上,他不顾寒风,又把短皮大衣也脱了下来,盖在烟苗上。在新主席带头的鼓舞下,社员们都跑回家,把被毯搬来,覆盖烟苗。有的社员回家背来了生火的木柴,在苗圃的周围点起了篝火。经过三昼夜苦战,击退了寒流和暴风雪的侵袭,保住了烟苗。
六十多岁的老农民哈奇在这场战斗后紧紧地握住拉基普的手说:“以后你说吧,你说什么我们就作什么,叫我飞也能!”
群众的贴心人
拉基普下放到这个农业合作社当主席虽然还不到两个月,但是他对这道大沟的里里外外,家家户户,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好象他是在这里土生土长,或者是在这儿工作了几十年一样。陪同我们在村子里访问时,他碰到社员,不是问这家烟囱砌好没有,就是问那家老人的气喘病可好些了。他所到之处,社员们总象对待亲人一样,倾诉心里话。
从九岁起就开始做面包工人、筑路工人、搬运工人,饱尝旧社会的压迫和剥削的拉基普同志,来到这个山区安家落户以后,发现这里有许多社员仍然住在没有烟囱、没有天棚、在屋当中生火、在房顶上开天窗出烟的旧式房子。他回想起自己小时也是住的这样房子。冬天一生火,满屋浓烟。生活在这烟熏中,妈妈患了气喘病,父亲熏成了烂眼。雨天,从天窗流下的水又使屋内泥泞不堪。但那时是封建主统治的时代:只准封建主家里有烟囱,老百姓是命中注定不许盖有烟囱的房子的。
拉基普被选为农业社新主席以后,立即建议用社里的瓦工和木工为那些贫困的农民修屋顶,盖烟囱。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已经有十五家房上有了烟囱。当老农民德尔维什家盖好烟囱的那天,他站在院当中,久久地凝视着那缕缕炊烟,回想起过去和现在,他突然把他的孙子唤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以前只有封建主家的烟才能从烟囱里冒出来,而今天,我们也有自己的烟囱了。不要忘记,要感谢我们的劳动党!”
一天傍晚,一个老农民来找新主席诉苦:社里面包房的面包不是烤焦,就是没烤熟。他要求主席干预这件事。这个曾经做过五年面包工人的新主席连夜赶到了面包房,脱去大衣,同社里的面包工人一起,干了一整夜,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拉基普同时发现,面包房由于没有经验,烤面包时每公担面粉要损失十五公斤。他于是又同面包工人一起找出了损失面粉的原因。从此,社里面包房的面包质量大大提高,社员们交口称赞:“这才叫面包!”
拉基普同志说:“这儿有丰富的水源,人们却为干旱所苦,这儿有大量土地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壮丽美好的事业。”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他对改造这块山区的宏愿和计划……
一种敬佩之情升上了我的心头。通过拉基普同志,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忠心耿耿地为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的战士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新华社记者 张家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