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深山文化播种人——记河南省内乡县万沟山区教师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办学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12
第4版()
专栏:

  深山文化播种人
  ——记河南省内乡县万沟山区教师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办学的事迹
在河南省内乡县夏馆公社的万沟深山区,有一支教师队伍。他们热爱山区,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办学,为发展山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亲切地称赞他们是“山区人民的好教师”。
万沟山区,处于伏牛山脊背老界岭南麓,沟壑纵横,地广人稀。全山区七个大队的七百九十七户人家,散居在两千四百多平方里的深山老林里。
旧社会,“穷上山,富下川”。这里的贫下中农,大多是几十年前从外地逃荒避难来的穷苦人。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更谈不上学习文化。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山区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片面强调“正规化”,致使山区文化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一九六五年秋,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下,夏馆公社党委决心改变万沟山区文化落后的面貌。共产党员吴廷甫等许多平原地区的教师,自愿报名到万沟去,吴廷甫等六位同志和山区原有的三十四位教师,组成了一支普及山区教育的坚强队伍。
当时,正是阴雨连绵的秋季。他们手拄拐棍,脚穿草鞋,顶风冒雨,翻山越岭,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行程千余里,走遍了万沟山区的七个大队、五十个生产队所在的山庄。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深入群众,一边劳动,一边宣传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调查适龄儿童的分布情况,同时,请老贫农诉说没有文化的痛苦和对办学的要求。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吴廷甫和几位同志提出了布点下伸,分散办学的方案。教师们人人争挑重担,纷纷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小湍河大队柳树生产队,座落在黄龙山的半腰上,孩子们上学,要翻山涉水跑四、五里路到小湍河去。教师柴兰庆自愿报名到那里去设立新学点,在柳树破天荒办起了第一所学校,使三十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入了学。青年教师周树堂,开始在地处深山老林的小红寺河、炉场两个生产队进行巡回教学,没有路,他带上镰刀、斧头,割乱草,斩荆棘,在深山僻野开出一条路。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风雨严冬,周树堂的巡回教学从未间断过。
万沟的教师们,想山区贫下中农所想,急山区贫下中农所急,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把原有的十所学校办成二十四所学校,并且设置了一些巡回教学点。多数学校还采取了复式班、全日制、半日制、早班、晚班等多种教学形式,处处方便贫下中农子女入学,使学龄儿童入学率由百分之三十八迅速增加到百分之九十八,在深山区里普及了小学教育。
学校办起来了,为使学生能常年坚持学习,万沟的教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青年女教师胡改兰任教的许窑沟学校,出了校门就是陡坡深谷,草深林密,学生家长对孩子上学有点不放心,遇到风雪天,就不想让孩子到学校去了。于是,胡改兰每天早上把学生接到学校,中午让距家较远的几个学生留在学校和自己一起吃饭,下午放学再把他们送回家。葛条爬学校教师刘天林,有一次顶风冒雪到一个学生家里去教学,在翻越阴洞崖时,坡陡路滑,一连摔了几跤。他索性手攀荆棘,一节一节地往上爬,终于登上了山顶,为一个学生上了课。杨树坪学校教师姚秀荣,一个人在一个学点上,教四个年级的复式班。每天,她总是天不明就起床,一直忙到深夜。贫下中农感动地说:“老师为俺们操尽了心,费尽了力,真是咱们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万沟山区的教师,坚持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办学,使学龄儿童入学率连续几年一直稳定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为普及山区小学教育做出了显著成绩。一九六九年十月一日,他们的代表吴廷甫同志,来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对万沟山区的教师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他们豪情满怀,心潮激荡,在教育革命的征途上继续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奋勇向前,把山区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