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咱不掌鞭谁掌鞭!”——评彩色故事片《青松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2-09
第3版()
专栏:

“咱不掌鞭谁掌鞭!”
——评彩色故事片《青松岭》
宿燕
在彩色故事片《青松岭》中,有一场夺鞭好戏。暗藏的阶级敌人、车把式钱广,因煽动社员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批判抵制,便故作姿态,甩鞭不干,企图以此要挟贫下中农。正当大队长周成叫喊“撤了钱广,谁来赶车?”打算低声下气地把钱广追回来重新掌鞭的时候,老饲养员张万山一跃上前,大喊一声:“我来赶!”立刻,群情激动,全场惊喜,社员们都关注地看着这位患有严重寒腿病的老把式,又崇敬,又担心。但是,张万山豪迈地向大家说:“为了保卫社会主义江山,为了所有受苦的人们都过好日子,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早几天入土又有啥舍不得!……大叔受过苦中苦哇,我知道从哪条道上才能找到甜上甜。要让大车走正路,咱不掌鞭谁掌鞭!”影片正是通过这一场好戏,使这位老英雄形象在银幕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场戏形成了全剧的高潮,也是张万山和钱广矛盾冲突的顶点。影片通过由谁掌鞭赶车的冲突,展开剧情,揭示了在农业战线上应该依靠什么人,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影片是以它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特殊性展现这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的。
以“惊马”这个情节为例。不论是小青年秀梅,还是老把式张万山,车一到红石口,三匹马就咆哮狂奔,几乎车毁人亡,两次造成严重事故。可是,钱广驾车赶到这里,却能安然通过。这是为什么?这个“谜”从影片开头就吸引着观众,直到影片结尾,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是钱广为了把持掌鞭大权和车把式的位置,以便进行反革命破坏勾当,不惜丧心病狂地在红石口对这三匹马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他眼看秀梅和张万山将有生命危险,却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用心何其毒也!影片正是通过这个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和隐蔽的特点。
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从来不一般地反对戏剧性,恰恰相反,为了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作用,在展开矛盾冲突的时候,它需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而反对那种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看了头就知道尾的写法。不过,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生动的情节,应该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而又能反映生活本质的。我们反对那种违背生活真实,离开革命的主题思想,故弄玄虚、卖弄噱头的资产阶级倾向。《青松岭》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矛盾冲突展开过程中,既设计了富于戏剧性的、丰富生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又是紧紧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体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同时,这些情节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集中地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普遍规律。
文艺作品(包括电影创作)中的矛盾冲突,应该是社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应该体现阶级斗争的普遍规律,体现党的基本路线,体现工农群众、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和必然胜利的趋势。离开这一点写矛盾冲突,就会滑向修正主义歧途,歪曲生活,丑化群众,或者散布和平麻痹思想,或者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的特点是形象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总要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特殊性反映普遍性。离开这一点,作品就会千篇一律,情节雷同,缺乏感人的思想艺术力量。《青松岭》就比较注意通过矛盾冲突的特殊性,表现矛盾冲突的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阶级敌人一般地采取隐蔽的、合法的斗争形式,这是矛盾的普遍性。《青松岭》里的钱广也正是这样的。他的反革命活动符合于这个普遍规律。可是,不同的阶级敌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条件下,他们所采取的斗争手段、方法又有不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海港》里的钱守维是利用他的调度权力,腐蚀青年韩小强,制造散包事故,破坏援外任务;《龙江颂》里的王国禄是利用李志田“扩大了的私字”破坏堵江抗旱。他们的活动方式是各不相同的。《青松岭》里的钱广的反革命活动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主要是凭借他所窃踞的掌车大权和运输阵地,甚至凭借红石口惊马“绝招”,进行要挟破坏,挖社会主义墙脚。因此,影片中以张万山为代表的贫下中农,和以钱广为代表的地主、富农之间,在由谁掌鞭赶车上的一场矛盾冲突,既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普遍性,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正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具有典型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尖锐复杂的,但它又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以基本路线为纲,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够概括出典型的矛盾冲突来。
《青松岭》在反映阶级斗争的同时,也反映了路线斗争的问题。老车把式张万山和党支部书记方纪云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大队长周成在很多根本问题上却违背了这条正确路线,给阶级敌人钱广钻了空子。方纪云、张万山和周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两条路线的斗争。在这部影片中,由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较好地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展开得就比较充分、激烈。夺鞭那一场好戏,就是在这两种斗争交错发展中达到高潮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他的思想性格才能得到深刻的表现。正因为《青松岭》提供的阶级斗争矛盾冲突的环境比较典型,所以张万山这个典型人物有了比较充分的用武之地。不仅在夺鞭一场高潮戏中,而且在支持青年掌握赶车技术、抵制歪风邪气、揭露钱广毒害牲口等等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通过他和钱广之间的阶级斗争、他和周成之间的路线斗争,多方面地、有层次地展示了这位老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扮演张万山的演员也演得好,坚定、淳朴、性格鲜明、感情充沛,不矫揉造作,塑造了一个对毛主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赤胆忠心的老贫农的形象,可敬可亲,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但是,在张万山、方纪云、秀梅这三个人物之间,有笔墨分散、互相“抢戏”的现象。张万山作为主要英雄人物还不够突出。同时,张万山这个人物,朴素的阶级感情超过路线斗争觉悟,作为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捍卫者来要求,形象还不够高大。例如,在张家院内张万山找钱广谈话的一场戏,就表现了对敌斗争的水平不高,有损于这个英雄人物形象。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作者想要突出和提高张万山这个人物,但又受原话剧《青松岭》的局限,采取了修补的做法,没有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再创造。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环境,主要是指典型的阶级斗争的环境。同时也要求作品中的场景、细节等等具有典型性,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就后面这一点来说,《青松岭》是存在缺点的,如:布景设计中社员的住房内部空间太大,脱离农村生活的实际,就是不够典型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思想艺术力量。
《青松岭》矛盾冲突的处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夺鞭一场高潮过去,钱广就无所活动,矛盾冲突就不再发展,后面的戏就平了一些。就阶级敌人的本性来说,钱广是不会就此罢休、俯首就范的,而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倒是符合这个反革命分子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的。
钱广最后是完蛋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依然存在,钱广一类的阶级敌人,还在采取多种多样的阴险恶毒的手段从事破坏和捣乱。这部影片必将鼓舞成千上万张万山式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团结广大贫下中农,为捍卫人民公社的铁打江山、坚持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而奋斗到底!(附图片)
左图:当大队长周成叫喊:“撤了钱广,谁来赶车?”的时候,老饲养员张万山一跃上前,抢过鞭子,大喊一声:“我来赶!” 中国电影公司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