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西藏高原上的大庆红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9-06
第3版()
专栏:

西藏高原上的大庆红花
西藏林芝毛纺厂,坚持开展
“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在七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原来仅有粗纺生产能力的毛纺厂,迅速发展成了全能毛纺厂。产品的花色品种,从开始的二十七种增加到了七十二种。从一九七○年起,连续四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又提前三十九天超额完成了上半年国家生产计划,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更令人振奋的是,昔日的奴隶,今天成了管理这个现代化毛纺厂的主人。全厂生产人员中,藏族工人占三分之一以上。从厂党委到车间、工段各级领导岗位,都有一批藏族工人干部,同汉族职工团结战斗。
一九六六年,上海一批毛纺工人,为筹建林芝毛纺厂来到西藏高原。当时,职工宿舍还没有盖好,很多人就在厂房里搭起地铺住宿。在大庆精神鼓舞下,他们只用几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毛呢、毛毯。
为了更好地满足西藏人民的需要,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为百万翻身农奴试织优质氆氇呢。
工厂投产不久,工人曾经试织过一批氆氇呢。可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产品质量没有达到农牧民提出的“日挡风沙夜当被,劳动耐磨雨不透”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党委组织了有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参加的氆氇呢三结合试织小组。正在这时,有人吹冷风说,“这个厂迁来前,在上海担任生产出口产品的任务,现在‘降低’到织氆氇,是个‘倒退’!”
在革命大批判中,工人群众驳斥了这种论调,他们说:百万翻身农奴的需要,就是我们厂的生产任务。西藏办的毛纺厂织不出氆氇呢,不能满足翻身农奴的需要,才是最大的倒退!
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广大职工学习大庆工人遇到困难从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中找答案的经验,几次深入人民公社拜群众为师,汲取民间织氆氇传统工艺中的好经验。后来,又请贫下中农老艺匠到厂里,共同解决试织中的问题。经过一百二十个昼夜的努力,终于试织成功了具有西藏民族传统的优质氆氇呢。
一九七一年元旦,他们又生产出了高原牌毛线。从这一年起,这个厂生产的各种产品,开始在广州举办的我国春秋两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
工人们继续革命不停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们学习大庆工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共产党员冯永生、老工人彭大尧看到下脚毛都被当成“废毛”,日晒雨淋烂掉很可惜。他们便向厂领导建议自己动手制造制毡机,把“废毛”制成毛毡。在缺乏图纸和技术的情况下,设计制造小组的工人们,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自己画草图,土法上马,制毡机终于试制成功了。用这种制毡机,当年生产毛毡上万条,为国家创造了五万多元的财富。
原毛、梳纺等车间的藏汉族工人,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还陆续造出了自动打包机、双刀切毛机、半自动喂毛机。革新梳毛机联动机构是要担“风险”的,如果失败了,梳毛机就会报废。老工人王衍洪为了提高毛线质量,花了几个月时间琢磨这项技术革新。人家下班了,他还留在车间里了解机器运转状况。他废寝忘食,脑子里装满了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有人看他成了“革新迷”,曾劝他“不要自找麻烦,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他坚定地向党支部表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工人阶级就要敢于为革命担风险,敢于承担一切责任!”在车间党组织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他没有向领导要一分钱,全部利用现有的器材,成功地完成了这项革新任务。
七年多来,西藏林芝毛纺厂的广大职工,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为西藏人民生产的毛纺织品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