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十年合作结硕果 蔗林青翠传友谊——记马里共和国杜加布古甘蔗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13
第5版()
专栏:

十年合作结硕果 蔗林青翠传友谊
——记马里共和国杜加布古甘蔗农场
华 云
今年五月,马里杜加布古甘蔗农场刚刚结束了第九个甘蔗收获榨季,这个榨季又获得了好收成。马里工人、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一千二百多公顷的宿根和新植甘蔗的田间管理,为的是使第十个榨季甘蔗产量更高,榨出更多的糖来满足马里人民的需要。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中国甘蔗技术人员就要结束工作回国了。中国技术人员与马里工人、工作人员在这里一起整整合作了十年,往日的一片热带稀树荒原,现已变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甘蔗国营农场,这是中马两国人民长期团结合作结出的丰硕果实!
马里是西非一个内陆国家,地处热带,终年气温较高,著名的尼日尔河流经境内。殖民主义者为了不让马里发展甘蔗生产,竟胡说:“马里不能种甘蔗。”在长久的岁月里,马里人民吃的是进口糖。马里独立后,马里人民破除了殖民主义者散布的迷信,于一九六二年开始试种甘蔗,一九六四年获得成功。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一九六五年即开始创建杜加布古国营甘蔗农场。在建设农场的过程中,我们和马里工人、工作人员并肩战斗,采用边开荒边生产的办法,当年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一九六七年,马里人民吃到了在自己土地上生长的甘蔗制成的白糖。一九七○年,农场收获了五万五千多吨甘蔗,生产了五千多吨白糖,实现了建场规划的各项技术指标。近几年来,马里人民进一步努力发展甘蔗生产,使蔗糖生产稳步向前。
马里蔗糖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要向大自然斗争,也要向殖民主义者的破坏和干扰作斗争。当马里土地上种出甘蔗之后,殖民主义者出自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散布说:“从甘蔗试种到生产出白糖需要十几年时间。”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求同马里合作,也种一点甘蔗来欺骗马里人民。由于他们的栽培措施不适合马里的实际情况,对白蚁、田鼠的危害无法防治,面积小试种的产量低,与杜加布古甘蔗农场大面积产量无法相比。因此,马里政府于一九六八年发出照会,要求这些所谓“甘蔗专家”结束“试验”,他们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马里。
在甘蔗试种和农场大面积种植甘蔗的过程中,病虫害、鼠害、旱灾等不断威胁着甘蔗的生长。在甘蔗试种初期,白蚁较严重地蛀食种苗及幼芽,马里朋友心情焦急地告诉我们:“从前西方甘蔗专家在我们这里植蔗时,就是因为白蚁的危害而告终。”这里新开荒的土地,白蚁的密度很大,如不采取措施,甘蔗确有生产不出来的危险。我们和马里的技术人员研究了用药剂浸种的办法,保证了蔗苗出土整齐,为甘蔗生产奠定了基础,从而在马里历史上写下了甘蔗栽培的新篇章。一九六七年,正是大面积甘蔗种植初期,青青的蔗田产生了较严重的鼠害。有的田块每公顷有老鼠近二百只,每只老鼠平均每天要咬断几株幼苗或蔗茎。当时一个自称有二十多年治鼠经验的西方“专家”,面对蔗田的鼠害,毫无对策,只提了一个要设鼠害研究机构,花五、六年时间搞研究,待研究成功后再治鼠的方案。马里人民不相信西方“专家”那一套,和中国技术人员一起,抓住有利时机,结合蔗田作业治鼠。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鼠害控制到安全程度。马里朋友高兴地说:“中国朋友是真正帮助我们发展甘蔗的,你们的办法是切合马里实际的。那些西方专家实质上是想让老鼠来毁灭我们的蔗田。”
近几年来,马里遇到了百年未遇的干旱,降雨量也减少一半,甘蔗生产受到了影响。为了战胜旱灾,马里朋友认真检修保养水泵,增加抽水时间,甘蔗正常生长,夺得了丰收。一九七二年大面积的蔗田又产生了较严重的甘蔗黑穗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马里工人、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蔗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病原因,选出并换种了几个抗病品种,加强了田间管理,蔗田不仅没有毁灭,而且连年获得了好收成。
杜加布古甘蔗农场的迅速发展,对马里的民族经济起着有益的作用。农场年年盈利。制糖副产品酒精的出口,还给国家换回一些外汇。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农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马里国家元首穆萨·特拉奥雷曾先后三次到蔗场视察,他说:“甘蔗农场是马中友谊的结晶。”
十年来,我们和马里工人、工作人员朝夕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一次,农场第二居民点附近东支渠渠埂发生决口。马里朋友纷纷赶去抢救,三名中国技术人员闻讯立即赶到出事地点,看到决口越来越大,就不顾一切跳入水中,用身体挡住水流。在场的马里工人和工作人员也一起跳入水中,手挽手地用身体堵住决口。经过大家一番努力,很快就修好了渠道。马里朋友高兴地握着中国同志的手,祝贺共同战斗的成果。马里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的自行车坏了,马里朋友主动帮助修理,一时修不好就把他们的车借给我们骑。一次,我们一位同志被毒蛇咬伤,一位马里老工人闻讯后,主动带着当地草药来治疗。
为了帮助当地居民解决饮水的困难,中国技术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村中间打了一口又大又深的井。马里人民亲切地称为“中马友谊井”。
我们离开农场回国的那天早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大批马里工人、工作人员赶来为我们送行,不少人流出了惜别的眼泪。
他们说:“你们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即将回到自己亲爱的祖国,我们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回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请代表我们马里杜加布古甘蔗农场的全体工人和工作人员,向敬爱的毛主席问好!向中国人民问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