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殷墟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 我国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殷代奴隶主贵族墓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4-13
第4版()
专栏:

殷墟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
我国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殷代奴隶主贵族墓葬
新华社郑州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二日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最近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殷墟,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殷代奴隶主贵族墓葬。这座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半叶的殷王室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和牙雕、货贝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殷墟是殷朝后期的王都遗址,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文物。在旧中国,殷墟的大型墓葬遭到帝国主义强盗的盗掘窃掠,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残存文物寥寥无几。这次发现的王室墓葬未经盗掘,是现已发掘的殷代奴隶主贵族墓葬中最完整的一座。
这座墓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坑口长五点六米,宽四米,墓底距地表七点八米。椁室深至现在的地下水面以下,已大部塌毁。椁顶及其周围,发现有十六个惨遭杀害的殉葬奴隶残骨。墓中埋葬的殷王室贵族已经尸骨无存,繁多的随葬品足以反映出他们生前穷奢极欲的生活面貌。
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近二百件,样式和数量之多,部分器物体型之大,都是罕见的。例如鼎就有大小三十多件,其中两件大方鼎通高八十厘米,仅次于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青铜礼器中,各种酒器占百分之七十,证明当时奴隶主贵族嗜酒成风。酒器中以觚和爵最多,合计近百件。尊、壶、垒、鸮尊等大件酒器都是成对的,器上有突起的扉棱和兽首饰件,造型和纹饰都非常华丽。六足三眼铜禁(置放器皿并能加温的台座)长达一米,偶方彝(大形贮酒器)也长近一米,造型都很奇特,是前所未见的大件青铜器。这些铜器充分反映了殷代劳动人民在冶铸方面的高超技艺。
玉石器共有四百件,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琢磨最精致的是各种立体或浮雕的雕像。十件全身人像和人头像,有的跪坐戴冠,腰束宽带;有的赤足盘发,身着绣衣;还有的一面是男像,另一面是女像。发掘出土这样多而完整的玉石人像,在殷墟还是第一次,对研究殷代不同社会阶层的服饰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虎、熊、象、马、牛、羊、兔、鸱鸮、鹦鹉、鹅、鹰以及龙、凤、蝉、鱼、螳螂等几十件雕刻成各种鸟兽虫鱼形状的玉器,造型都很生动。玉簋、象牙杯和铜镜,也是殷代考古发掘中未曾发现或少见的。
根据墓内遗物特别是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和铭文,结合地层关系考察,这座墓葬的年代当属武丁时期。出土器物中,六件一套的两种鼎及偶方彝、鸮尊、觚、爵、瓿、钺等数十件铜器有“妇好”二字铭文,大方鼎和兕觥等有“司母辛”三字铭文,石牛的颈下有“司辛”二字铭文,其他几种铭文为数不多。武丁是盘庚迁殷以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曾征伐四方,巩固和发展了商朝奴隶制国家,也掠夺了大量的奴隶。据甲骨文记载,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中有諡号叫妣辛(被称为母辛)的。甲骨文又记载,妇好是曾奉武丁之命东征西讨的一员女将,有人认为她是武丁的配偶。这座墓同妇好、妣辛有直接关系,死者应是妇好本人,或许妣辛就是她的諡号。因此,这是目前唯一能够同历史文献和甲骨文联系起来,并推定墓主及其身份的殷代墓葬。
这座殷王室贵族墓葬的发现,对于探讨殷代社会的历史,分析批判奴隶主阶级的礼制,订正殷墟大墓和青铜器的年代序列,重新认识殷墟遗址的布局,都有很大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