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支压不垮的科研队伍——访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06
第3版()
专栏:

一支压不垮的科研队伍
——访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
同“四人帮”顶着干
“四人帮”横行时,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被扣上“臭老九”帽子,有的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几位老教授还被怀疑为“特务”,进行隔离审查。他们的研究工作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心里想着毛主席,脑子里装着毛泽东思想。他们坚持搞科研,照样干革命。鱼病学家倪达书,在被隔离审查时,继续上书,提出关于开展稻田养鱼、以鱼促稻的试验建议。鱼类学家伍献文,立志完成他的《中国鲤科鱼类志》著作。“四人帮”煽动停工停产,而水生所的科研人员照常上班、出差、蹲点,紧张工作。所党委也不信“四人帮”的邪。他们根据毛主席的一贯教导,认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四人帮”说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他们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四人帮”把一些专家诬蔑为“资产阶级权威”,他们就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那些学有专长的老专家安排在所一级、室一级担任领导职务,给他们配备助手,生活上给以必要的照顾,鼓励他们努力搞科研,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中国鲤科鱼类检索表》、《湖北省鱼病病源区系图志》、《鱼病手册》、《中国鞘藻志》等著作,就是几位老专家带领青年科研人员,顶着“四人帮”的高压编写出来的。生物净化鸭儿湖、培养水稻肥料固氮兰藻、杂交鲤鱼、武昌东湖鱼业稳产高产及其原理等重大科研成果,都是顶着“四人帮”干出来的。
为国家和群众着想
位于鄂城县的鸭儿湖,拥有九万亩面积,历来是鄂城县人民饮水、灌溉、养鱼的重要基地。由于农药厂的排水污染,人畜不能饮,庄稼不能灌,水草不生,鱼类毒死。幸存的几尾鱼,也变了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决心解决湖水污染问题,试验生物净化。为了调查湖水污染情况,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下湖采集样品;为了摸索净化的路子,他们反复地进行模拟试验,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湖岸边。办法终于找到了:在湖中打坝分塘,筑堤缓流,利用细菌、藻类分解污水有机物质,使污水逐步净化。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鸭儿湖又生起了水草,恢复了水生物区系。利用氧化塘养的鱼,去年年产三十四万斤,接近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固氮兰藻作为水稻肥源的研究成功,是水生所科研人员对国家对人民的又一个贡献。湖北是鱼米之乡。为了增产粮食,稻田里每年要施很多化肥和其他肥料,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污染环境。藻类学家黎尚豪同志想:能不能在生物界找到肥源呢?他和研究组的同志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支农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藻类资源,他们奔赴祖国各地,采集有固氮能力的藻类标本。经过对几百号有固氮能力的藻类反复试验,终于筛选出了固氮能力最强的固氮兰藻。这种藻的繁殖能力相当强,把一百斤新鲜藻种施到田里,三、五天内即可繁殖千斤以上,相当于十五斤硫酸铵的肥效。凡是施用固氮兰藻的晚稻,平均每亩增产百分之十。广大贫下中农称赞道:“科学种田真正好,省了化肥放兰藻,施到田里不长草,改土增产实在好。”
在拥有七百多种淡水鱼的鱼类标本室里,有一种从未见过的体高、背厚、肉肥的鲤鱼。水生所的同志说,这是他们用近两年时间,经过几十组鲤鱼杂交试验才培育成功的一种杂交鲤。这种鱼成长很快,在南方,一寸的鱼种下水六、七个月,即可长到三至四斤,比一般鲤鱼的成长速度快一倍还多,群众十分欢迎,称它为“丰鲤”,即丰产鲤鱼的意思。在去年中国科学院和农林部召开的“杂交鲤”科研成果鉴定会上,受到了一致的赞扬,现已在我国十九个省市推广。
水生所的科研成果除上面谈的几项,还有水体生态学调查、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开发、鱼类学、鱼病学、遗传学等二十六项,其中有的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为革命只争朝夕
在水生所里,不论是年逾花甲的老科学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科学工作者,都在勤勤恳恳地从事科研工作。
七十七岁的鱼类学家伍献文,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解放前,仅有的一点鱼类学,几乎完全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研究鱼类分类,还要跑到外国去核对标本。伍献文一想到这些,就激起强烈的爱国心。他立志要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鱼类分类学的研究中心。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宿愿,伍献文带领青年科研人员,不分严寒酷暑,长年累月地奔波于祖国的江河湖泊,进行广泛的考察。紧张的工作,把他累病了,但他坚持战斗,终于写出了《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这部著作受到了世界鱼类学家的重视和关注,纷纷来函催促,订购下卷。下卷的编写更是个巨大的工程。它包括四个亚科、五十几个种属、两百余种,这需要整理、观察、测量和比较几千尾鱼的标本。伍献文老当益壮,雄心勃勃地开始了下卷的编写工作。高度的事业心,几乎使他忘却了个人的一切。去年国庆节期间,他心爱的女儿来看他。多年不见的女儿很想长时间地和爸爸叙叙阔别之情。可是伍献文一想到未竟的事业,就又跑到研究室里去了。就这样,他又奋斗一年,完成了《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的编写工作。
再看看青年科研人员吧。陈宜瑜参加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时,为了采集鱼类标本,经常背着二、三十斤重的网具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气压只有内地三分之二的高原上奔波。手脚长满了冻疮,脸被晒脱了皮,气管炎发作,一连几夜咳嗽不止,但他坚持战斗,和同志们一起,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伍焯田为了研究消灭水库的害鱼,长年和群众一起生活在水库,有时还带病下水获取第一手资料。
粉碎“四人帮”,水生所的科研人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们被评为湖北省学大寨、学大庆的先进集体,农林部颁发奖状表扬了他们的工作。全所的同志们,决心在华主席、党中央领导下,以更加旺盛的革命斗志,向水生生物科学新的高峰攀登。
本报记者 颜景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