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肖山人民围海造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10
第4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肖山人民围海造田
在钱塘江入海口南岸,一条雄伟的拦海大堤,拔地而起,傲海屹立。堤外,钱江春潮奔腾急,“涛似连山喷雪来”;堤内,英雄巧手描春光,无限春色入画卷。田野一望无际,绿树、白墙、红瓦,点缀其间,公路、河港、输电线路,四通八达。这就是浙江省肖山县海涂围垦区。
十年来,肖山县人民以喝令沧海变桑田的英雄气概,在钱塘江口搏浪斗潮,围海造田,共夺得土地三十四万六千亩,其中可耕土地二十二万亩,将全县耕地总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以上。
钱塘江向以“万马奔腾钱江潮”闻名中外。历史上,那放荡不羁的钱塘江大潮给肖山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仅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四年,全县被潮水吞没的耕地就有二十一万亩。桑田沦为沧海,肖山县平均每人只有六分半耕地。
一九六八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肖山县人民开始向海涂进军,揭开了人进潮退的新篇章。十年来,全县先后共组织了二十次由几万人到十几万人参加的拦海造田大会战。
建筑拦海大堤是围垦海涂的关键工程。英雄的围垦大军不畏艰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他们在几十里外整整搬掉了一座石山,削掉了几十个山头,给二百六十多里长的大堤采石四百九十八万方。
钱塘江的涌潮是建造大堤的最大障碍,一吨重的石头几秒钟内能不胫而走几百米。围垦英雄们创造了沉井护顶坝,顶坝护石坡,石坡护泥堤的一整套抗潮措施,使这座高十二米、底宽四十三米、顶宽十六米的“水上长城”巍然屹立,任凭钱塘江怒潮连天涌,垦区内三十多万亩土地安然无恙。
“三年白地,三年草地,七年以后改粮地”,这是新围海涂的垦种陈规。肖山县人民经过反复实践,闯出了当年围、当年种、当年有收益的新路子,总结出了“勤灌勤排、多耘多浇、以淡抑咸、用水洗碱”的科学垦种经验。他们奋战五年,在钱塘江上游建翻水站,挖运水河,从百里外引来富春江水,在整个围垦区形成了能排能灌的农田水利网。
如今的海涂,种粮粮丰收,种棉棉高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了浙江省一个新兴的生产基地。每年春季,十万亩油菜田,金光灿灿,犹如一幅巨大的黄绒毯铺向天际。每年,有十几个省派人来这里放蜂,去年的蜂蜜收了二十七万斤。今年,油菜又获得了大丰收。
垦区建立了六个人民公社和六个国营农场。当年被海潮逼得离乡背井的群众,纷纷重返家园。新围公社六十七岁的贫农女社员沈毛姑,解放前被潮水逼得七年内搬了八次家,饿死一个儿子,卖掉一个女儿,自己也几乎葬身鱼腹。一九七○年,她带领三个儿子回围垦区安家,参加围垦战斗,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去年她全家平均每人分粮六百九十五斤,分钱二百一十八元。这位亲身经历沧海桑田变迁的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她说:国民党腐败无能,大片熟地塌入江中,害得我们家破人亡;共产党英明伟大,茫茫海涂变良田,使我们又重返家园。这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新华社记者 虞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