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瑞典农业大学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3
第6版()
专栏:

瑞典农业大学见闻
宋有明
晴光初放,春寒料峭。在瑞典农业部安排下,我们驱车离开斯德哥尔摩前往北欧著名的文化古城乌普萨拉,参观慕名已久的瑞典农业大学。
瑞典农大座落在乌普萨拉南郊厄尔图那的一片十分开阔地面上,当我们车子驶进校区后,犹如进入一座小城。校园规模庞大,占地约两千公顷。学校设备先进,拥有电子计算机,三种语言同声翻译等现代化科研和教学手段。
八百二十多万人口的瑞典,唯有这一座农业综合性大学。她既是瑞典农业方面的最高学府,更是全国农业科研中心。其科研活动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个研究所、三十多个试验站进行。
除了从事教育和科研活动外,农大还肩负着援助发展中国家和推广科研成果两项任务。大学里设立外援处和顾问处这两个校一级机构,从事这两方面的工作。
农大副校长是瑞典著名兽医专家,早在一九四三年便从事这方面研究。主人们首先利用幻灯向我们介绍了农大的概况。
这个大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以科学研究和试验为主。从农大资金分配情况中可看出这点。每个财政年度农大可获近四亿瑞典克朗(近一亿六千万人民币)拨款,在各大学中居第三位,其中百分之七十五资金用于科研和试验,只有百分之二十资金用于教学(基础训练);而且农大工作人员多于学生,前者三千三百名,后者二千五百名。
农大科研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大类,其中应用研究无论从投入人员和经费上看都占主要地位。农大科研活动的形式又可分为固定项目(规划项目)的研究和自由选题研究两种,其中则以固定项目研究为主。
农大科研规划,每两年制定一次。科研规划最后须提交农大最高领导机构理事会审定。理事会中除了教授、学生代表外,还包括农民代表、各地农业委员会代表以及社会和经济界等各方面代表。这体现了农大制定科研规划时,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及教育、科研、生产、消费等各方面结合。
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大在作物和牲畜良种的推广方面,具有很大权威。一切良种在推广之前,都必须接受农大从产量、质量、抗病能力等方面的严格检验,获准后方可推广。
一九七七年,瑞典议会通过的新教育法令中,曾规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这次我们参观农大时,再次看到了这样一个特点。
农大每年招收新生五百名。为了既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培养一般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农大目前实行长短两种学制并举。长学制为五年或五年以上,毕业后一般获硕士学位,可去当农业顾问,开办农场,从事科研或教学活动;短学制为一年或一年半,主要目的是为高中毕业后参加过两年实际工作的农、林、牧技术人员和工人提供进修和提高机会。学习结束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从事长学制学习的学生,如果来自城市,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实践,那么,他们入学后头十三个月将被派到一些农庄去,参加从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劳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其间,他们也接受一些理论教育。之后,则自选专业,在校学习四年。这期间,他们以理论学习为主,同时参加一些必要的试验活动。
农大开展科研和试验活动,总是从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去寻找自己的研究专题。土豆是瑞典大量消费的重要食物,但是,瑞典土豆种得不好,有地区病,体积越来越小,消费者意见很大。农大于是便把土豆种植列入研究计划,投入不少人力和经费,设法尽快培育出优良土豆品种。瑞典目前母鸡品种一般都是从美国进口,农大正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积极培育北欧特有的良种母鸡。瑞典全境都是在北纬五十五度以北,冬长夏短,光照少,虽有大西洋暖流影响,但全国气温偏低,不适宜水果生长。农大在瑞典南部经过长期水果种植试验,现已培育出适合瑞典生长的味美可口的“阿丽莎”苹果。瑞典农产品的生产,从数量上讲早已过关,农大便侧重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正设法使猪的瘦肉多一些,牛奶脂肪少一些,粮食作物营养丰富一些,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农大的顾问处,亦叫农业科研情报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广泛收集和科学整理,然后汇编、印刷,以书籍、杂志、报纸、小册子等形式,发送瑞典各地,也送往世界上三十多国家。同时,顾问处还负责深入农村,调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用顾问处负责人卡斯贝伊先生自己的话说,即是“顾问处同农业生产实践有来有往”。这种组织形式,既保障了最新科研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和采用,而且也使得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能尽快反映上来,推动科研机构迅速去解决。
顾问处还负责协助政府或农业工会组织开办培训班,传授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在农业工会组织刊物上介绍科研资料;接受来自大学外面的调查研究任务;利用电话解答问题。
访问结束前,农业系主任于尔夫·伦堡教授同我们进行了座谈。当我们询问农大今后将如何对瑞典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时,老教授沉吟片刻后微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关键在于要出成果,多出成果”,接着又补充道:“还得要看农大能否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即: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保护好环境;既对当前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又考虑到将来的长远需要。另外,科研和教育,也是一对矛盾,如解决不好,农大也发挥不了作用”。
座谈中,我们还回顾了瑞典农业发展的历史。一百年前,瑞典是四分之三人口搞饭吃,养活不了自己,大量移民美国。十九世纪末,瑞典开始搞工业化,比英国晚半个世纪,向英国借了大量贷款。由于富于森林、铁矿、水力资源,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均未直接卷入,瑞典经济在二十世纪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是到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便出现了被他们称为的“黄金时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农业。一九三○年前,瑞典农业主要靠马,目前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全国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口搞饭吃,粮食生产自给有余,除战备储存外,还可向国外出口。但是,由于瑞典农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缺乏统一组织和规划,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都受到了损伤;地下水源、海洋、湖泊由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而严重污染;土壤的结构、密度、肥力也受到了破坏。农大最近专门成立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即是瑞典这方面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反映。
我们最后向瑞典农大的朋友们告别时,于尔夫·伦堡教授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略带激动地说道:“中国农业科研有不少地方很先进,尤其是生物防治、作物种植技术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紧接着他又说道:“中、瑞两国在农业科研领域内的合作,有着很好前景,祝愿我们的合作不断发展和加强。”我想,老教授的这一番祝愿,也是瑞典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