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沈寿和苏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08
第5版()
专栏:

沈寿和苏绣
古平 韦顺
在南通市南郊公园张謇故居,陈列着一幅精美绝伦的绣品。画面上风沙滚滚,城堞逶迤,终年积雪的长白山遥遥在望。茫茫旷野之中,孤独的牧羊人凝望着低头啃草的羊群……
这幅给人以古朴、苍茫之感的塞外牧羊图,是我国近代刺绣名家沈寿的真迹。
张謇是由光绪皇帝廷试的恩科状元,又是一位近代实业家。毛主席生前和黄炎培谈到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曾说有四位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其中就有办纺织工业的张謇。张謇不但在他的家乡南通办了很多工厂,还办了许多学校。其中之一就有培养刺绣人才的女工传习所。沈寿当时被张謇聘到南通担任传习所主任兼教习,亲手教过150多名学生。这些刺绣名手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刺绣人才。
沈寿原名沈雪君,号雪宦。1874年生于苏州。她七岁拿针,八岁学绣。十四五岁时就以绣艺闻名乡里。沈寿结婚后,由于丈夫善画,常为她设计绣稿,和她一起研究,使她的刺绣技艺日益精妙。特别是当她接触到从外国传入的西洋画和摄影作品后,敏锐地发觉西画和摄影的明暗处理,是当时刺绣作品所没有的,便立即将它运用到刺绣中来。
在继承苏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她改进了原有的套针,根据所绣的真实景物,组织针脚纹路,使针迹隐藏,物象更为逼真。她在刺绣时又通过绣线色彩的深浅,表现光线的明暗,使绣品具有立体感。沈寿自称“仿真绣”,别人则赞为“美术绣”。这一创造性的发展,使苏绣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
1909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当时,各省绣品云集。任江苏咨议局议长的张謇聘请沈寿为绣品审查官。在劝业会上,沈寿绣的一幅意大利皇后肖像,神态端庄,雍容典雅,栩栩如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意大利驻中国公使大为惊讶。清政府将这幅绣像赠予意大利皇后,意后回赠沈寿嵌金刚石圈的金表一枚,上有皇家徽号,以表谢意。这幅绣像后来在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世界最高级的卓绝奖凭。我们在南通博物馆看到了这些赠品和奖凭以及绣品的照片。
1914年,张謇将沈寿聘到南通,在女工传习所任教八年,直到沈寿病逝。现任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八十高龄的刺绣工艺师巫玉,回忆当年沈寿教学情形时说:绣花就在旁边放一盆花;绣鸟,就围着鸟笼边看边教。沈寿最重视的就是仿真。
沈寿在教学之余,身不离绣绷,艺术创作从无一日稍懈。她四十岁时,创造了一种旋转的针法,精心绣了一幅耶稣像。这幅高21英寸,宽15英寸的绣品,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展出时获得一等奖,价值1.3万美元。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可惜,这位刺绣名家只活到48岁。她留下的艺术珍品只在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馆等处有少数收藏。值得高兴的是,沈寿病重时,曾由她口述,张謇笔录,整理出一本《雪宦绣谱》。这本书是用文言叙述的,虽然只有万言,但内容丰富,包含了沈寿总结整理和创造的十八种针法,图文并茂,是刺绣艺术宝库中一本有价值的好书。(附图片)
沈寿的作品《罗汉屏》
郭 群摄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